當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以城市為基地,以空橋為畫廊,每個人都可以重新發現城市的角落有美感,更靠近藝術。跟著「博物館美學散步」的節目主持人劉惠媛的腳步,一起去欣賞今年的粉樂町當代藝術展,探索信義計畫區,也看看還有哪些視覺驚喜!

 

帶路達人 劉惠媛
主修藝術史與博物館學,從事藝術評論及寫作,任教於大學。現為教育部美感教育推廣計畫核心委員、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顧問。2002年以《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一書獲金鼎獎優良圖書獎。主持廣播節目「博物館美學散步」,著作《博物館的美學經濟》、《把藝術當作動詞》、《繆斯共和國》、《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以及《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等,及譯作《影像的閱讀》。

p.122.jpg

 

長期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的劉惠媛表示,當代藝術教育的活動種類多元而豐富,學校教育課程有我們熟悉的「本質取向」與「環境取向」等學習面向,前者偏屬藝術智能的學習,例如「如何畫一張水彩畫」,或「如何欣賞浪漫樂曲的風格等;後者,可以從藝術出發,發展非藝術的多元知能,例如欣賞歌德式建築去了解歐洲在地文化、或學習舞蹈去幫助肢體的協調等。此外,參觀美術館或開放空間的藝術裝置,如「粉樂町當代藝術展」,更可以鼓勵我們擴大藝術的想像,與日常生活產生更多連結。

  今年的「粉樂町當代藝術展」以「城市表情」為題,將展區從過往熟悉的街區巷道擴展至空橋,共邀請台灣、美國、法國、英國、澳洲、以色列等6 個國家、10 件藝術作品參展透過藝術重新描繪城市的新表情與樣態。這次,劉惠媛以富邦A25 與信義區空橋系統,作為慢步欣賞藝術展的路線,並選出幾件值得細探的作品,她表示:「從富邦A25 再步入空橋區,這段路程分別是信義區的起迄點,不算長也不太短,輕鬆行走的同時,既能欣賞藝術,又能重新感受不同的視野。」

p.124.jpg

 

共通性語言,讓藝術、文化、環境產生對話
  首先看到的作品是位在富邦A25 的「小綠人在臺北」,這是以色列藝術家Maya Barkai2010 年所發起的「全球小綠人計畫」的延伸,主要是邀請世界各地攝影師,提供他們居住城市的行人燈號小綠人照片,並進行展示。因國家文化差異,各地的小綠人造型大不同,如丹麥奧登斯的行人燈號,是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輪廓為藍本,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小綠人則是以女生為主,當然還有點狀也有線狀的小綠人⋯⋯等。過去,這項計畫展覽也曾貼在其他城市的建築工程圍欄外牆上,讓路人有新鮮的體驗,這次展於A25 基地外牆上,除了影像也嘗試將小綠人造型應用於植生牆上,超過百個的小綠人,共同串起新的圍籬設計,也賦予城市空間另一番樣貌。

     劉惠媛認為,「建築的施工過程時間漫長,路人經過總想避而遠之,藝術介入產生轉換的作用,有提醒此處正在施工中之用意,多少也減少施工過程時帶來的不悅感,產生新的視覺趣味。」她進一步補充:「小綠人是各地城市的行人燈號,具規範交通秩序的作用,是一種具有共通的全球語言,藝術家以此為創作,透過圖像(ICON)可以讓人們思考背後的文化差異。」

作品/小綠人在臺北(Walking Men Taipei)
藝術家/Maya Barkai(以色列)

p.125-1.jpg
「小綠人在臺北」是Maya Barkai於2010年所發起的「全球小綠人計畫」的延伸。

p.125-2.jpg

p.125-3.jpg  p.125-4.jpg p.125-5.jpg
各城市的小綠人設計大不同, 像是荷蘭阿默斯福特(Amersfoort)、西班牙拉科魯尼亞(A Coruña)與沙拉哥薩(Saragossa)等,其小綠人設計就是以女性為主。

 

    穿越信義區平面道路,循著步伐則是來到空橋起點。接著,劉惠媛帶我們欣賞英國藝術家Filthy Luker 的創作,在這次展覽中,Filthy Luker 共展出2 件作品,首先看到的是將7 公尺高的巨大筆刷矗立於建築上的「繪畫狂歡」,在接近空橋中段處,則會看以3 10 公尺長的巨大鉛筆懸浮於人行道上空的「漂浮鉛筆」。

出奇不意,用藝術佔領街道
    「愈來愈多地方透過藝術力量扭轉城市意象。倘若這股力量是用於偏鄉地帶,只要一點點就容易就被看見;反之在已經高度發展的精華市區,要如何突破日常的規律性,那勢必得借助其他的轉換方式,如卡通化、誇張造型、超尺寸等,才能突顯藝術的力量,」劉惠媛解釋。

  而街頭塗鴉藝術出身的Filthy Luker,以一系列名為「Art Attack」的充氣作品聞名,出奇不意地,藉由藝術攻佔、突襲的方式,改變城市中那一成不變的角落。「這次Filthy Luker 同樣以超大尺寸的充氣作品,『攻佔』建築與人行道上空處,對建築不具任何傷害性,有的只是那一貫的幽默反諷⋯⋯」「當行走中會觸發你停下腳步觀看,注意到規律中的一點不同,並開始嘗試思考、探索,那藝術家想創造的意義就達到了,」劉惠媛說道。

 

作品/繪畫狂歡(Paint The Town Red)
藝術家/Filthy Luker(英國)

p.126-1.jpg
英國藝術家Filthy Luker將7公尺高的巨大筆刷矗立於帶有古典味道的建築上,反差效果讓人看見他一貫的幽默感。

 

作品/漂浮鉛筆(Pencil)
藝術家/Filthy Luker(英國)

p.126-2.jpg

p.126-3.jpg

Filthy Luker將3支10公尺長的巨大鉛筆懸浮於人行道上空,巨大尺寸,走過時很難不注意到。

 

哪裡有限制,哪裡就有自由
  漫步的過程中,劉惠媛也談到對於藝術介入空橋的看法:「信義計劃區一帶,人流量相當的多,再加上商辦區建築林立,同時又充斥各種廣告精美的設計,影像的刺激,眼花撩亂的廣告、企業招牌等,這樣的空間對藝術家而言是一大挑戰⋯⋯」「不過,這看似限制的挑戰,但哪裡有限制,哪裡就有自由。」走著走著,再看到的是台灣藝術家邱君婷的作品──「在春天的祝福」。其創作環境包含建築的戶外穹頂,以及部分空橋橋段,藝術家以故事書的形式邀請路入進入到她的作品中,另外,也隨穹頂材質、自然線的投射,又讓作品與環境產生輕柔的對話。誠如劉惠媛所言,看似限制的表述空間,卻也可能因為藝術家的巧思,而帶出完全不同的建物表情。

 

作品/在春天的祝福(Spring's Blessing)
藝術家/邱君婷(台灣)

p.127-1.jpg
「在春天的祝福」作品是藉由動物內部子宮的意象,以及母親環抱嬰兒的象徵來述說關於生命延續、更迭、永不止息的想像。

p.127-2.jpg

p.127-3.jpg

 

毛線塗鴉,感受那溫柔的力量
  離開「在春天的祝福」的作品後,劉惠媛則是帶我們來一探美國毛線塗鴉發起者Magda Sayeg 以毛線編織所創作的「無題」作品。Magda Sayeg 曾在TED 的演說裡談到,「在科技越發進步的時代裡,人們仍然熱衷並渴望一些聯繫和聯結。」於是她手作方式去探尋,並開始以毛線編織進行創作,從巴士、車子到垃圾筒、欄杆、交通號誌等,均透過手工一針一線方式改造城市裡的風光。劉惠媛談到,「Magda Sayeg 這次用毛線包覆空橋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鏽鋼把手等,編織替水泥森林注入一股柔性力量,不改其功能性,但卻能透過色彩影響視覺、質感影響觸覺的方式產生變化。」

  「一路從Maya BarkaiFilthy Luker、邱君婷再到Magda Sayeg,可以發現到,這些公共藝術的創作者的共通特質,一是他們都懷抱著與人溝通的熱誠,其次,他們在開放空間進行創作也已經相當有經驗,既清楚在這樣的空間裡,觀眾是流動的不確定對象,觀眾也沒有很長的心理準備要欣賞藝術。因此,要如何引起好奇心?引發藝術悸動呢?『視覺張力是一種表現形式,質感觸感的變化是另一種方式。』Magda Sayeg 的毛線塗鴉便是要觀眾透過觸碰,與創作、環境產生互動。」劉惠媛仔細地解釋著。

作品/無題(Untitled)
藝術家/Magda Sayeg(美國)

p.128-1.jpg

p.128-2.jpg

p.128-3.jpg

美國毛線塗鴉發起者Magda Sayeg以毛線編織所創作的作品──「無題」。

 

一期一會,多逗留多思考
  最後則是來到接近空橋的尾端,所看見的是澳洲藝術家Buff Diss 以膠帶為媒材進行創作的「戀戀風塵」作品。Buff Diss 最初是以噴漆為媒體進行街道藝術創作,自2005 年開始,則以膠帶為主要的創作媒材,素色膠帶成了他的畫筆,以規則、扭曲的黏貼排列,讓這些空間頓時鮮活了起來。
    Buff Diss 以簡練而明確的線條,讓原本熟悉的都市角落變得有趣。」劉惠媛形容,「Buff Diss 所選的創作基地剛好有個緩坡向度,循著這不斷重覆的線條、彷彿隨著幾何方塊拾級而上,觀眾在行走當中,不禁思考這些線條將會帶領自己向哪裡呢?空橋的視覺端底,會見到宛如抽象山水畫的風景(landscape),或是等高線的抽象畫,那又是一番新的視覺感受。」
    「當藝術品步出了美術館,進入到日常生活環境當中,便希望人們能藉由這些藝術活動多敢於冒險、多做思考,」劉惠媛建議:「有機會來到這,或是參觀其他開放空間的公共藝術時,記得多逗留、多思考,往往藝術會帶給你清新的感受,宛如人生的一期一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品/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藝術家/Buff Diss(澳洲)

p.129-1.jpg

p.129-2.jpg
澳洲藝術家Buff Diss以黃色、白色膠帶為創作媒材,創作出「戀戀風塵」的作品。

 

    展 覽 資 訊
展名/2018粉樂町當代藝術展
展區/信義區空橋、臺北文創(松山文創園區)、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富邦A25、台北101購物中心
展期/
3/175/13
網站/www.fubonart.org.tw

 

文_余佩樺 攝影_Amily 資料暨圖片提供_富邦藝術基金會版型_cony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arrow
arrow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