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橋敏夫, 田村景子 《走進日本文豪の創作場景 》
風景的原型--出生地日本橋 蠣殼町的白天與夜晚
【日本橋蠣殼町/平安神宮】
潤一郎描述風景的機會有限。他的文采描寫室內的故事轉折更勝於敘景。不過,他仍有兩處執著的風景,一是日本橋蠣殼町,一是顯現理想,遷至關西居住的日子︱例如去看京都平安神宮︱表現出他的眷戀。也就是說,對故鄉的記憶及虛構的「場景」。不論前者或後者,他的作品呈現的都是和具體記憶或習慣緊密相繫的日常生活風景。
他的出生地日本橋蠣殼町(現‧中央區日本橋人形町一丁目)周邊,為谷崎文學想像力的原型,從他的中學時代習作直到晚年的隨筆都一再反覆出現〔圖1-3〕。這處誕生地具有兩面性,一是帶有江戶傳統的家族記憶,一方面卻是夜晚的昏暗。而且因為是幼兒期的回想,視點較低,呈現柔焦作用,伴隨著有如確認、撫觸事物的親密感。
一切都從他的祖父久右衛門打下所有基業開始,經營印刷廠等多重事業的祖父,三女的母親關與來自神田的清酒批發商,入贅的父親倉五郎結婚,潤一郎成為「純粹的下町江戶子」(「我的家系」),童年時期過著家境富裕的生活,直到父親的事業失敗,才家道中落。
1.井上安治「蠣殼町川岸圖」。明治中期的版畫界十分活躍的井上,除了是小林清親的弟子,更以「東京名所」連續畫作而聞名。《幼少時代》時代中,在人形町的繪雙紙屋清水屋,寫了看版畫看到入迷的少年谷崎模樣。
2.1890年前後,人群聚集在東京穀米交易所的狀況。地點在蠣殼町一丁目(二丁目是水天宮),現在是穀物期貨交易市場。谷崎的祖父久右衛門,經由米價操盤的獲利,得以經營個人印刷業。
3.煉瓦街的京屋鐘表店時計塔周邊。1872年的大火使得銀座街景幡然一變成了近代都會風貌。照片上雖然是馬車,但1890年時路面電車已經開通。蠣殼町正好位於日本橋和新橋市之間,也就是傳統與前衛之間。
兩面風景的紮根
在他回想幼年期的《幼少時代》 (一九五七年)中,這兩面的風景已毫無疑問地在他心中紮根。
在本家祖父宅的體驗,水天宮、大觀等遊戲場雖然發生了意外,卻充滿活力。然而誕生地的風景,卻與落魄的記憶連結,潛伏於陰翳的夜色風景。「時斷時續的音色,怎麼聽都應該是三味線,在日本橋時,每當奶媽抱著我正要睡著之際,我總是會聽到這個三味線的聲音。(……)新內彈唱說書人從人形町方向邊彈著三味線邊通過我家門前往米屋町方向而去。」這一段雖然引用自後期作品,谷崎本身這個場景的描寫,從《幼少時代》開始,就能明瞭日本橋的白天與夜晚間的對比,對於作者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圖4〕。谷崎只要一有機會,總是在他的作品中重述相同的風景。
虛構的場景
谷崎所虛構的「場景」,只要想想他的生活型態就能了然於心。他的理想風景,完全融入他的生活。尤其是他搬到關西以後,三餐、人際關係,不用說還有創作,谷崎對於「理想」的演出絲毫不讓步。也就是說勞動的成果形成壯年期的風景,生活本身也是「尋找外景」的一種形式。因此,他必須以嚴密的程序加以掌控。尤其是京都平安神宮的賞櫻,更是谷崎最為喜愛的例行性外景取材活動〔圖5-6〕。絕筆作《七十九歲之春》,描寫了健康惡化的谷崎,在春天姍姍來遲的五月,度過他一生最後的京都之春。
4.《幼少時代》取材的筆記。仔細對照就可以發現與作品間細膩的一致性,也可以看出谷崎照著記憶書寫的痕跡。在《文藝春秋》雜誌上連載時(1955.4~1956.3),更不斷和讀者間進行意見交換。
5.攝於平安神宮(1940年,潤一郎攝,由左至右為重子、信子、女兒惠美子、松子夫人)。可以想像成為模特兒的女性「共演」,或許正激發了谷崎潤一郎的靈感。《細雪》的連載始於1943年1月。
6.同樣在平安神宮眺望泰平閣(建於1895年)。「除了神宮苑內的櫻花,沒有什麼可以代表京都之春了」 (《細雪》上卷十九)。完全表現出谷崎潤一郎在京都生活時期的精華一景。
照片提供:1-3.中央區立圖書館、4-5.藤田三男編輯事務所、6.照片素材館
1886-1965 作家
出生於日本橋。東京帝大國文科肄業。在學時期發表的作品,註定其震撼文壇的出道方式,主張為藝術而藝術。關東大地震時遷居關西,受當地文化觸發寫出一連串佳作,進入創作高峰。受尊為大谷崎。代表作有短篇集《刺青》、長篇小說《細雪》、隨筆《陰醫禮讚》。
更多日本文豪之「家」的故事請看
《走進日本文豪の創作場景:文字.生活.情感的領悟 36個孕育文學家創作靈感的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