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No.206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hristiane Lemieux    ─     加拿大渥太華人,3D訂製傢具家用品牌THE INSIDE、生活時尚品牌LEMIEUX ET CIE創辦人。2000年推出自創時尚和居家設計品牌Dwell Studio,還曾任Wayfair執行創意總監, 也與美國居家品牌GlobalViews共同合作推出一系列風格強烈傢飾品,深受設計師族群喜愛。2012年,被美國財富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企業家之一,更曾在美國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 擔任設計挑戰賽─ 傢具設計的御用評審兼共同主持人。著有《Undecorate》、《the Finer Things》等書。

Christiane Lemieux.jpg

加拿大出身的Christiane Lemieux,不只是一位設計師,同時還是一名企業家,2000 年時,推出時尚和居家設計品牌DwellStudio 電子零售平台,將居家用品與色彩、紡織品設計相結合,推出整套傢具、配件、藝術品和床上用品,以及一系列嬰兒與兒童產品,為居家傢具創造獨特詮釋,開創當時居家裝飾的先河。目前則是3D 訂製傢具家用品牌THE INSIDE、生活時尚品牌LEMIEUX ET CIE 創辦人,以線上零售快時尚訂製傢具模式,翻轉居家傢具傢飾市場的傳統銷售模式。

時裝美學奠基,跨領域投身居家商品設計
Christiane Lemieux 大學時主修藝術史,搬到美國紐約後,在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獲得時裝設計學位。她的設計職涯始於Isaac Mizrahi 織物助理,隨後在The Gap 擔任女裝織物與面料助理設計師,更因此成為紡織品的愛好者。本身對於生活時尚與家居裝飾設計十分著迷,而後便到居家公司Portico 擔任傢具、傢飾產品開發,以及包裝採購工作,在那裡,她發現了一個集成紡織與居家裝飾的創新市場,於是利用其設計與產品開發的背景,集結過往對時裝設計的薰陶,推出了DwellStudio 品牌,並正式投身於居家裝飾設計領域,不僅吸引了大量線上消費者,同時也在800 多個零售點銷售,並於紐約SoHo 區開設品牌專賣店,憑藉對比的風格、簡潔的線條和經典元素以及現代設計語彙聞名,如名人葛妮絲‧ 派特洛(Gwyneth Paltrow)、麗芙‧ 泰勒(Liv Tyler)、關‧ 史蒂芬妮(Gwen Stefani)和妮可‧ 基嫚(Nicole Kidman)……等人都是她品牌的愛用者。2013 年DwellStudio 被Wayfair(來自7,000 個品牌的1,300 多萬件家居用品)收購,Christiane Lemieux 被任命為執行創意總監,為不斷增長的居家品牌組合提供創意視野的建議。

P.59.jpg
居家設計中,「陳設藝術」是相當重要的一環,Christiane Lemieux喜愛融合各元素,為空間創造鮮明韻致,最好還要能帶出居住者的生活軌跡。

P.60-1.jpg
無論是沙發、單椅、地毯、傢飾軟件,Christiane Lemieux常把自己家當作品牌設計產品的實驗場,透過她的佈置來驗證自家產品的質感品味。

Project of Christiane Lemieux

P.60-2.jpg
金屬物件為純白空間增添畫龍點睛之效
Christiane Lemieux 認為,金屬製品可以被納入房子的每個空間,達到畫龍點睛效果。在簡單純白空間置入金屬材質櫃體,增加亮度與藝術性,也與餐廳的木質調相得益彰。

P.60-3.jpg

P.60-4.jpg
多樣化織品印刷傢具,隨興為居家換新衣
無論是Christiane Lemieux 的辦公室或自家海邊別墅,擺放上自家品牌的印花沙發、抱枕,讓色彩與花紋創建出休閒又別具雅致的陳設美感。

 

融合式美學,打造個性化居家飾品
         因為長期致力居家產品設計,Christiane Lemieux 本身對於居家陳設藝術也有著很多自我主張。設計不設框架,在她眼裡,生活美學與空間陳設裝飾其時是息息相關,著作《Undecorate》中也點出,「陳設藝術」是居家設計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擅於以紋理、印花和圖案紡織設計、藝術品裝飾,以及精緻材質、明亮色感的折衷融合式美學作為取材風格的Christiane Lemieux,交錯運用現代、中世紀,甚至民族風格,跳脫既有傳統設計手法,營造質感生活的時尚居家,也替家提供許多絕妙的設計靈感,因此受邀於美國艾倫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擔任設計挑戰賽――傢具設計的御用評審兼共同主持人。「人是透過生活空間來表述自己的,透過陳設設計,傳達出獨特空間氣質。」她認為,能將個人風格注入居住空間才是好的設計,這也是後來她選擇離開Wayfair,於2017 年再創立新品牌THE INSIDE 的原因。期望透過這個品牌平台,鼓勵人們掌握對家的自主選擇權,創造出襯托個人色彩的時尚居家樣貌。

快時尚模式,訂製傢具高貴不貴新典範
         「我們希望生活空間能成為人們生活的背景,以此展現出每個人自我的獨特個性。」Christiane Lemieux說,THE INSIDE 改變人們購買傢具與室內裝飾的方式,使其不那麼繁重,更為購買體驗注入與產品本身相同的趣味性與獨特個性。以一種時尚、風格與創新的結合,其創業核心源自於她想顛覆時尚訂製傢具昂貴、耗時訂做的既定印象,在兼具質量前提下,為時尚傢具帶來新的可能。

「融合過去時裝設計的概念,我把快時尚模式移植到居家傢具用品領域,利用3D 技術與數位印刷,快速購買到價格實惠,又別具個人特色的客製化傢具與傢飾,即使是小資族也能輕鬆擁有設計師訂製款傢具,讓居家立刻煥然一新。」Christiane Lemieux 說道。訂製印花面料更展示約850 種組合選擇,能定製出專屬的沙發、床、軟凳、酒吧椅、枕頭,屏風,以及一系列兒童傢具。品牌也與時裝設計師Clare VPeter Som 等人跨領域合作,獨具個人色彩及趣味性的作品,提供生活居家傢具與飾品更多玩味的可能性。今年1 月在法國巴黎Maison Object 活動上,更以Living by Christiane Lemieux 品牌推出全新非傳統室內造型設計產品,透過大膽印花和不拘一格的配飾,與復古風格的傢具融為一體,未來,她也會持續以其獨到美學思維,帶領旗下品牌設計出更多有趣且時尚的品項,提供人們更多表述個人風格的設計選擇。

P.61.jpg

THE INSIDE主打以訂製印花面料作出專屬的居家座椅,大膽印花和不拘一格的配飾,為居家空間添上繽紛生活感與朝氣。

P.61-1.jpg
活用多彩、線條、圖騰,形塑個性化設計品味THE INSIDE 有一系列明亮色彩、花紋、線條、圖騰的織品設計,高達850 種組合能自行選擇搭配,訂製專屬個人風格的傢飾物件。

P.61-2.jpg
跨界合作,打造兼具舒適與設計感的傢具傢飾THE INSIDE 與時裝設計師Peter Som 等人跨界合作,以獨具個人色彩及趣味的作品,搭配棉麻與亞麻布料材質,打造一系列生活居家傢具與飾品。

 

文_高毓霠 圖片提供_Christiane Lemieux 版型_sophia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用材料本質表述建築韻味的屏東劉宅    ─ 

p.69.jpg

台灣小住宅發展至今,設計者不斷透過材質對應出不同的形式,替建築帶來新的思維也屢屢受到國際肯定。這間座落於屏東的簡約獨棟住宅,出自於良悅建築設計師賴建志之手,2017 年才相繼拿下柏林設計獎金獎、倫敦設計獎銀獎後,今年又再獲得德國iF 設計獎與德國RedDot 紅點設計獎的殊榮。簡潔線條所構成的建築量體,輔以潔白石頭漆、清水混凝土,表述出建物新韻味,更改寫街區的建築印象。

p.68.jpg
與鄰棟之間刻意保持距離,既能夠提升建築本身的通風性,也有助於空氣自然的流通。

    非建築本科出身的賴建志,靠著書籍自學苦讀7 年至今以及建築空間的旅行自學見習,才走出屬於自己的設計之路。憶起本案的設計過程,賴建志談到,業主為了想讓父親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因此有了自地自建需求,幾經波折,最後終在熱鬧的街區一帶購下了土地,並展開一連串的設計、規劃與建造。

  建築,並非只是一個生活空間的載體,它還承載了生活行為、環境關係等。在仔細推敲使用環境後,賴建志就基地環境提出了設計觀點,建物量體依附在白色、清水混凝土與簡潔線條構成下,既能夠讓業主的父親生活感到輕鬆,同時也能滿足業主對於現代空間的質感追求,並與現有街區市容有了新的對話。然而,屏東建築少見清水模,更別提還帶有白色的外觀⋯⋯。為了讓業主的父親能更理解整體過程,賴建志不僅將建築模型設計以色為主,另也明確提供清水模的工法內容等,相輔相成下,逐步讓建築得以落實。

p.70.jpg
多層次的建築設計,讓室內外之間多了點距離;另外也試圖將建築外觀化繁為簡,藉由這些不規則窗戶與外界對話。

p.71.jpg
白色石頭漆的外壁與適度的開窗設計,能有效阻擋熱帶氣候的熱輻射。

 

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確定整體建築體方向後,內部則是以「對外封閉、對內開放」設計為軸心。從建築外觀探究,便可發現到賴建志選擇將大面開窗設計配置於室內,至於對外則是小面積的開口設計,「這就像是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般,從內向四方、向上看去,都是自己的風景。」白天時,室內大面落地窗開放,不僅能引導自然天光進入室內,使用者從內向外探去,就像框景般,能享有一片專屬於自己的藍天或綠意景致;至於對外則以條型和小格子洞窗為主,既能阻擋室外的喧囂與干擾,也讓使屋主能更自在地生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設計中賴建志也考量到在地氣候酷熱的條件因素,為了加強建物本身的舒適性,與鄰棟之間刻意保持距離,與鄰戶都有相隔1 1.5 米的尺度,如此一來能夠提升建築本身的通風性,也有助於空氣自然的流通。設計師觀察在地需求與行為模式,搭載合適的硬體裝置。

p.72.jpg

 

p.73-1.jpg

p.73-2.jpg

「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設計軸心,既能享有一片專屬於自己的藍天或綠意景致,也可有效能阻擋室外的喧囂與干擾。

 

p.72-2.jpg

p.73-3.jpg
以清水混凝土帶出建築的簡約特色,除了滿足業主對於現代空間的質感追求,也與現有街區市容有了新的對話。

 

Project Data
坪數:基地面積218.79㎡(約66坪)
          建築面積330㎡(約100坪)
          樓地板面積115.2㎡(約35坪)
主要建材:日式清水模、石頭漆塗料、抿石子
設計團隊:良悅建築
設計者:賴建志

 

Significat Award
2018 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2018 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
2017 柏林設計獎(Berlin Design Awards)金獎
2017 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銀獎

 

文_余佩樺 建築設計暨圖片資料提供_良悅建築 攝影_藍信沅 版型_cony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藝術介入公共空間,以城市為基地,以空橋為畫廊,每個人都可以重新發現城市的角落有美感,更靠近藝術。跟著「博物館美學散步」的節目主持人劉惠媛的腳步,一起去欣賞今年的粉樂町當代藝術展,探索信義計畫區,也看看還有哪些視覺驚喜!

 

帶路達人 劉惠媛
主修藝術史與博物館學,從事藝術評論及寫作,任教於大學。現為教育部美感教育推廣計畫核心委員、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顧問。2002年以《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一書獲金鼎獎優良圖書獎。主持廣播節目「博物館美學散步」,著作《博物館的美學經濟》、《把藝術當作動詞》、《繆斯共和國》、《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以及《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等,及譯作《影像的閱讀》。

p.122.jpg

 

長期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的劉惠媛表示,當代藝術教育的活動種類多元而豐富,學校教育課程有我們熟悉的「本質取向」與「環境取向」等學習面向,前者偏屬藝術智能的學習,例如「如何畫一張水彩畫」,或「如何欣賞浪漫樂曲的風格等;後者,可以從藝術出發,發展非藝術的多元知能,例如欣賞歌德式建築去了解歐洲在地文化、或學習舞蹈去幫助肢體的協調等。此外,參觀美術館或開放空間的藝術裝置,如「粉樂町當代藝術展」,更可以鼓勵我們擴大藝術的想像,與日常生活產生更多連結。

  今年的「粉樂町當代藝術展」以「城市表情」為題,將展區從過往熟悉的街區巷道擴展至空橋,共邀請台灣、美國、法國、英國、澳洲、以色列等6 個國家、10 件藝術作品參展透過藝術重新描繪城市的新表情與樣態。這次,劉惠媛以富邦A25 與信義區空橋系統,作為慢步欣賞藝術展的路線,並選出幾件值得細探的作品,她表示:「從富邦A25 再步入空橋區,這段路程分別是信義區的起迄點,不算長也不太短,輕鬆行走的同時,既能欣賞藝術,又能重新感受不同的視野。」

p.124.jpg

 

共通性語言,讓藝術、文化、環境產生對話
  首先看到的作品是位在富邦A25 的「小綠人在臺北」,這是以色列藝術家Maya Barkai2010 年所發起的「全球小綠人計畫」的延伸,主要是邀請世界各地攝影師,提供他們居住城市的行人燈號小綠人照片,並進行展示。因國家文化差異,各地的小綠人造型大不同,如丹麥奧登斯的行人燈號,是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輪廓為藍本,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小綠人則是以女生為主,當然還有點狀也有線狀的小綠人⋯⋯等。過去,這項計畫展覽也曾貼在其他城市的建築工程圍欄外牆上,讓路人有新鮮的體驗,這次展於A25 基地外牆上,除了影像也嘗試將小綠人造型應用於植生牆上,超過百個的小綠人,共同串起新的圍籬設計,也賦予城市空間另一番樣貌。

     劉惠媛認為,「建築的施工過程時間漫長,路人經過總想避而遠之,藝術介入產生轉換的作用,有提醒此處正在施工中之用意,多少也減少施工過程時帶來的不悅感,產生新的視覺趣味。」她進一步補充:「小綠人是各地城市的行人燈號,具規範交通秩序的作用,是一種具有共通的全球語言,藝術家以此為創作,透過圖像(ICON)可以讓人們思考背後的文化差異。」

作品/小綠人在臺北(Walking Men Taipei)
藝術家/Maya Barkai(以色列)

p.125-1.jpg
「小綠人在臺北」是Maya Barkai於2010年所發起的「全球小綠人計畫」的延伸。

p.125-2.jpg

p.125-3.jpg  p.125-4.jpg p.125-5.jpg
各城市的小綠人設計大不同, 像是荷蘭阿默斯福特(Amersfoort)、西班牙拉科魯尼亞(A Coruña)與沙拉哥薩(Saragossa)等,其小綠人設計就是以女性為主。

 

    穿越信義區平面道路,循著步伐則是來到空橋起點。接著,劉惠媛帶我們欣賞英國藝術家Filthy Luker 的創作,在這次展覽中,Filthy Luker 共展出2 件作品,首先看到的是將7 公尺高的巨大筆刷矗立於建築上的「繪畫狂歡」,在接近空橋中段處,則會看以3 10 公尺長的巨大鉛筆懸浮於人行道上空的「漂浮鉛筆」。

出奇不意,用藝術佔領街道
    「愈來愈多地方透過藝術力量扭轉城市意象。倘若這股力量是用於偏鄉地帶,只要一點點就容易就被看見;反之在已經高度發展的精華市區,要如何突破日常的規律性,那勢必得借助其他的轉換方式,如卡通化、誇張造型、超尺寸等,才能突顯藝術的力量,」劉惠媛解釋。

  而街頭塗鴉藝術出身的Filthy Luker,以一系列名為「Art Attack」的充氣作品聞名,出奇不意地,藉由藝術攻佔、突襲的方式,改變城市中那一成不變的角落。「這次Filthy Luker 同樣以超大尺寸的充氣作品,『攻佔』建築與人行道上空處,對建築不具任何傷害性,有的只是那一貫的幽默反諷⋯⋯」「當行走中會觸發你停下腳步觀看,注意到規律中的一點不同,並開始嘗試思考、探索,那藝術家想創造的意義就達到了,」劉惠媛說道。

 

作品/繪畫狂歡(Paint The Town Red)
藝術家/Filthy Luker(英國)

p.126-1.jpg
英國藝術家Filthy Luker將7公尺高的巨大筆刷矗立於帶有古典味道的建築上,反差效果讓人看見他一貫的幽默感。

 

作品/漂浮鉛筆(Pencil)
藝術家/Filthy Luker(英國)

p.126-2.jpg

p.126-3.jpg

Filthy Luker將3支10公尺長的巨大鉛筆懸浮於人行道上空,巨大尺寸,走過時很難不注意到。

 

哪裡有限制,哪裡就有自由
  漫步的過程中,劉惠媛也談到對於藝術介入空橋的看法:「信義計劃區一帶,人流量相當的多,再加上商辦區建築林立,同時又充斥各種廣告精美的設計,影像的刺激,眼花撩亂的廣告、企業招牌等,這樣的空間對藝術家而言是一大挑戰⋯⋯」「不過,這看似限制的挑戰,但哪裡有限制,哪裡就有自由。」走著走著,再看到的是台灣藝術家邱君婷的作品──「在春天的祝福」。其創作環境包含建築的戶外穹頂,以及部分空橋橋段,藝術家以故事書的形式邀請路入進入到她的作品中,另外,也隨穹頂材質、自然線的投射,又讓作品與環境產生輕柔的對話。誠如劉惠媛所言,看似限制的表述空間,卻也可能因為藝術家的巧思,而帶出完全不同的建物表情。

 

作品/在春天的祝福(Spring's Blessing)
藝術家/邱君婷(台灣)

p.127-1.jpg
「在春天的祝福」作品是藉由動物內部子宮的意象,以及母親環抱嬰兒的象徵來述說關於生命延續、更迭、永不止息的想像。

p.127-2.jpg

p.127-3.jpg

 

毛線塗鴉,感受那溫柔的力量
  離開「在春天的祝福」的作品後,劉惠媛則是帶我們來一探美國毛線塗鴉發起者Magda Sayeg 以毛線編織所創作的「無題」作品。Magda Sayeg 曾在TED 的演說裡談到,「在科技越發進步的時代裡,人們仍然熱衷並渴望一些聯繫和聯結。」於是她手作方式去探尋,並開始以毛線編織進行創作,從巴士、車子到垃圾筒、欄杆、交通號誌等,均透過手工一針一線方式改造城市裡的風光。劉惠媛談到,「Magda Sayeg 這次用毛線包覆空橋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鏽鋼把手等,編織替水泥森林注入一股柔性力量,不改其功能性,但卻能透過色彩影響視覺、質感影響觸覺的方式產生變化。」

  「一路從Maya BarkaiFilthy Luker、邱君婷再到Magda Sayeg,可以發現到,這些公共藝術的創作者的共通特質,一是他們都懷抱著與人溝通的熱誠,其次,他們在開放空間進行創作也已經相當有經驗,既清楚在這樣的空間裡,觀眾是流動的不確定對象,觀眾也沒有很長的心理準備要欣賞藝術。因此,要如何引起好奇心?引發藝術悸動呢?『視覺張力是一種表現形式,質感觸感的變化是另一種方式。』Magda Sayeg 的毛線塗鴉便是要觀眾透過觸碰,與創作、環境產生互動。」劉惠媛仔細地解釋著。

作品/無題(Untitled)
藝術家/Magda Sayeg(美國)

p.128-1.jpg

p.128-2.jpg

p.128-3.jpg

美國毛線塗鴉發起者Magda Sayeg以毛線編織所創作的作品──「無題」。

 

一期一會,多逗留多思考
  最後則是來到接近空橋的尾端,所看見的是澳洲藝術家Buff Diss 以膠帶為媒材進行創作的「戀戀風塵」作品。Buff Diss 最初是以噴漆為媒體進行街道藝術創作,自2005 年開始,則以膠帶為主要的創作媒材,素色膠帶成了他的畫筆,以規則、扭曲的黏貼排列,讓這些空間頓時鮮活了起來。
    Buff Diss 以簡練而明確的線條,讓原本熟悉的都市角落變得有趣。」劉惠媛形容,「Buff Diss 所選的創作基地剛好有個緩坡向度,循著這不斷重覆的線條、彷彿隨著幾何方塊拾級而上,觀眾在行走當中,不禁思考這些線條將會帶領自己向哪裡呢?空橋的視覺端底,會見到宛如抽象山水畫的風景(landscape),或是等高線的抽象畫,那又是一番新的視覺感受。」
    「當藝術品步出了美術館,進入到日常生活環境當中,便希望人們能藉由這些藝術活動多敢於冒險、多做思考,」劉惠媛建議:「有機會來到這,或是參觀其他開放空間的公共藝術時,記得多逗留、多思考,往往藝術會帶給你清新的感受,宛如人生的一期一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品/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藝術家/Buff Diss(澳洲)

p.129-1.jpg

p.129-2.jpg
澳洲藝術家Buff Diss以黃色、白色膠帶為創作媒材,創作出「戀戀風塵」的作品。

 

    展 覽 資 訊
展名/2018粉樂町當代藝術展
展區/信義區空橋、臺北文創(松山文創園區)、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富邦A25、台北101購物中心
展期/
3/175/13
網站/www.fubonart.org.tw

 

文_余佩樺 攝影_Amily 資料暨圖片提供_富邦藝術基金會版型_cony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室內設計、建築視為藝術,來自烏克蘭的建築師Sergey Makhno,認為家不單單是滿足視覺、表現風格,而是要能擁有令人愉悅的氛圍,更重要的是融入屋主自身的喜好。這樣的概念,便完整地實現於Sergey Makhno 的自宅設計當中。這個令人驚豔的兩層樓閣樓公寓,在樓梯動線的受限之下,進入屋內的右側開闊方正格局配置為客、餐廳與廚房,小孩房整合遊戲室、圖書館概念,讓3 個孩子能盡情使用玩樂,2 樓連結露台的空間則是主臥房,同時能享有獨立的更衣間設計。在基本的舒適生活需求獲得滿足,Sergey Makhno 便嘗試了許多新的設計實驗,他將日本侘寂美學與傳統烏克蘭建築作為結合,所謂的侘寂,簡單來說是藉由藝術手段營造出一種情境,可以是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用簡單的手法展現與自然和諧共鳴。也因此,Sergey Makhno 自宅的室內牆面以紅土構造仿效烏克蘭老房子,支撐天花板和門廊的大樑為樸實的木頭結構,甚至樓梯扶手、臥房一角放置盆景的椅凳,都是保有自然原貌的木頭材質。

p.114.jpg
          簡約且帶有樸質的空間框架,結合建築師屋主的各式蒐藏與燈具、傢具設計,展現獨一無二的生活美學。

 

自然素材襯托老件、藝術蒐藏特色
         除此之外,Sergey Makhno 也為了這個家設計許多燈具、傢具,用餐區、主臥房內獨特的金屬燈具來自他的創意發想,比起照明功能,這些燈具更有如當代藝術般的融入整體空間,尤其餐桌上方一排黑色銅製燈中,特意以藍色陶瓷材質做出跳脫,更隱喻天空與地球的關聯,即便幾盞燈具的形體一致,但仍透過紋理、色彩的差異,帶出手工創作的獨有美感。除了是建築師、設計師,Sergey Makhno 還是位蒐藏家,他對於古代陶瓷、當代藝術品以及充滿歲月痕跡的物件皆情有獨鍾,也十分喜愛花道,認為「自然」是住宅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所以公寓角落處處可見盆景、植物點綴,最特別的是,樓梯牆面的花器是一棟老屋建築碎片拼組而成,為藝術與再生利用做了完美的詮釋;頂樓露台則是以日式庭院造景規劃,增加公寓的東方特色。Sergey Makhno 以簡約日式框架為基礎,帶入烏克蘭傳統工藝、獨有蒐藏與自然素材,讓日式美學與烏克蘭文化有了美好的交集。


 

Function 機能設計
金屬燈具是照明也是藝術品
除了是建築師, Sergey Makhno也為了自宅設計一系列金屬吊燈,規劃於餐廳、廚房與主臥房,看似一致的手工燈具有著色彩與紋理的差異,用餐區特意以藍色陶瓷質感作為跳脫,同時隱喻天空與地球的對比涵義,偌大的比例也成為空間鮮明的焦點。

p.116-1.jpg


綠意與老件花器共譜自然和諧
Sergey Makhno來說,植物是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貫穿兩層樓的植生牆之外,主臥房、衛浴等角落悉心照養各種盆景,梯間牆面更以獨特花器作為運用,讓自然與蒐藏完美結合。

p.116-2.jpg

p.116-3.jpg

 

Future/未來生活
無風格框架融入各式收藏 
將空間線條簡化,選擇以質樸的材料或色調作為鋪陳,屋內牆面覆以紅土質地、客房則是簡約的黑白漸層刷飾,再搭配大量自身蒐藏的當代藝術、中式字畫等陳列,讓家有如美術館般的場景。

p.117-1.jpg

p.117-2.jpg

 

Space/格局破解
解放空間臥房衛浴零界線
將主臥單獨配置在2樓,並透過開放式設計串連臥床區與衛浴,格局獲得解放,使用也更無拘束。特別的是,衛浴以降板浴缸打造,享受泡澡的同時也能再次品味日式侘寂的美。

p.118-2.jpg

p.118-3.jpg

 

Likes/興趣喜好
枯山水造景回應侘寂精神
喜愛日式花道的建築師,自2樓臥房到頂樓露台一隅以枯山水造景做鋪陳,從室內向室外延伸出去,藉由這獨特的設計,讓身心靈獲得寧靜與沉澱,同時領略侘寂之美。

p.119-1.jpg

 

建材/石材、磁磚、木地板、鐵件、玻璃
格局/
3 2 2

p.119-2.jpg

 

Designer Data

設計師.jpg
Sergey Makhno Architects
設計師/ Sergey Makhno
網址/
https://mahno.com.ua/en/

 

文、整理_Patricia 資料暨圖片提供_Sergey Makhno Architects 攝影_Andrey Avdeenko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愛與好友歡聚,也熱愛接觸自然、露營的日本年輕夫妻,對於「家」的期待,便是希望在兼顧居家隱私的同時,也能親近在自然的環境裡。他們家坐落於日本京都宇治市,挑高2 層樓木造屋,融入露營的概念,ALTS DESIGN OFFICE 設計團隊在簡單的灰色外牆上為房子做了兩個開口,利用角度的差異,以及門與窗相而立,房子的大門不會與對街房子對門而立,確保了居住隱私,同時多窗設計又營造通透的開放感,這個家彷如被露營天幕圍塑,待在屋內就能恣意享受隱密又開放的明亮生活。

p.108.jpg
沒有繁複制定的設計框架,簡明的空間透過木作櫃體與層架擺放蒐藏,「家」成為描繪屋主生活軌跡的最佳舞台。

ALTS DESIGN OFFICE思考這項翻修計畫時,即從理解屋主的生活型態做出發,包括屋主有一雙兒女,以開放式格局形塑空間,有利增進親子之間互動;屋主一家喜歡露營,所以家最好能與自然做連結;女主人熱衷植栽與乾燥花製作,也喜歡蒐藏生活雜貨,居家也必須提供她揮灑佈置的空間。「依循著屋主最適切的生活所需與嚮往,將空間修飾性語彙降至最低,以最簡單的狀態呈現居所面貌,而屋主的嗜好蒐藏,以及一家人的生活軌跡才是主角,為空間創造豐富多彩的面貌,」設計師說道。

陳列式美型收納,讓家更具生活感
         設計師以水泥地坪與木作搭構出空間質樸輕鬆的氛圍,1 樓空間主要為公共領域,將客廳與餐廚統整成一個整體空間作規劃,所有生活核心機能都集合在一起,能滿足生活日常與各種親子活動的進行。為突破狹長挑高空間的採光限制,設計師也利用多扇高低不一的「窗戶」,賦予空間連結室外的開口,讓光與微風注入,搭配在餐廳旁落地窗規劃木頭露台,以及戶外坡地改造的小草坪,讓屋主坐在家裡就能貼近自然,享受戶外景致與天光,同時也提供孩子更多開心跑跳遊戲的園地。

而有溫度的家設計,從居家角落就能略見一二,女主人有不少植栽花草、飾品與生活雜貨,設計師特意為她規劃了大小不一的收納櫃與小型層架,滿足女主人隨著季節與心情妝點家中角落的生活情趣,讓這些具美感的小巧雜貨與擺飾,秀出一種日常美;或是擺放蒐藏的露營用燃煤暖爐、多彩地墊、三角旗飾,又變化出不同的居家氣氛。再來,面對家中有大量收納需求的廚房物品,設計師提供一整面的手感收納設計來契合女主人的使用習慣,除了有陳列式收納外,對於體積較大的電器與種類繁雜的杯盤器皿,則以拉門做了隱形收納,讓空間既保持簡潔又能透出隨興手感的陳列狀態。


Space/格局破解

多向開口規劃,拉近人與室外自然的連結
雖然大門入口的設計頗為隱密,但設計師透過高低不一的窗戶為挑高的空間帶來充足的自然採光,與此同時,也藉由多向開口的規劃,讓室內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接觸,滿足屋主想要呼吸戶外空氣的渴望。

p.110-1.jpg

p.110-2.jpg

p.110-3.jpg

 

Function/機能設計

活用梯下畸零空間,變身蒐藏展示櫃
設計師巧妙運用樓梯下方的畸零空間,規劃成展示櫃體的樣貌,讓屋主能隨興擺放書籍、飾品與植栽,形成餐廳旁富有生活味的端景。玄關走道旁也設計了大小不一的收納櫃,除了能收納日常生活物件外,也同時擺放露營的相關備品。

p.111-1.jpg

p.111-2.jpg

拉門設計讓廚具家電收納更美觀
由於是開放式餐廚空間的規劃,為了不讓廚具家電用品擺放看起來凌亂,設計師運用軌道拉門來設計櫃門,不僅方便使用,也提供美觀的隱形收納之效。

p.113-1.jpg

p.113-2.jpg

 

Likes /興趣喜好

裝飾牆佈置,展演手作與蒐藏
鍾情植栽與乾燥花製作的女屋主,同時也喜愛收集生活物件,透過吊掛、靠牆擺放,或是以輕量感層架作陳列,讓蒐藏成為空間裡別具特色的景致,點綴些許植物的自然元素,居家氛圍就更顯愜意。

p.112-1.jpg

p.112-2.jpg

黑板牆  讓親子互動變得更有趣
黑板牆是親子交流情感最好的塗鴉區,屋主不只以黑板牆化身照片牆,紀錄一家的生活軌跡,女主人更以掛鏡搭配繪畫及層架擺設,為女兒打造小小化妝台,增加了親子互動的話題,也看出她樂於發揮巧思營造生活樂趣。

p.112-3.jpg

 

建材/原木、水泥、文化石、水泥磚、磁磚、油漆
格局/
2 2 1 2

p.113-3.jpg

 

Designer Data
ALTS DESIGN OFFICE
設計師/水本純央
網址/
alts-design.com

設計師.jpg

 

文、整理_高毓霠 資料暨圖片提供_ALTS DESIGN OFFICE 攝影_Yuta Yamada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家的自我主張
設計介入空間,最主要是要解決空間問題及滿足居住者的需求與期待,並讓他們能藉此實現生活的探索。一起來看設計者如何透過設計改善空間問題,同時又能保有屋主自己的渴望與主張。

p.86.jpg

設計化繁為簡,讓生活細節豐富居家畫面
         「家」是生活的地方,一個舒心的居家空間成形,在於「人」和「空間」之間的互動與協調,依循居住者與空間所提供的線索,找出兩者最適切的相處模式,三倆三設計事務所打造這名為「深白色」的居所,不僅重新修整40 年舊公寓的老態,設計師陳致豪更實現屋主對日本居家生活的憧憬,打造出屋主心之所向的輕透簡約住家。北上唸建築系的屋主,與2 位同學同住在這間父親購買的半山腰老公寓頂樓,陳致豪談到,當初溝通設計時,喜愛日系簡約美學與無印居家的屋主就提出需要寬敞明亮的公領域環境,除了考量課業上繪圖與作模型需求外,公領域也是他們最常活動的生活空間,再來還需要充足的收納空間擺放書籍與模型蒐藏品。

p.87.jpg
為屋主形塑開闊的空間,如同空的容器一般,輔以活動式傢具陳設,讓一切專注於居住者的生活細節,創造自在的居家使用向度。
 

開放式格局與收納,讓生活更自在寫意
         以屋主的生活習慣及需求來定義場域關係,陳致豪首先予以屋況更新,修整防水基本工程後,便著手重新規劃格局與動線,卸除多餘隔間,打掉客廳旁臨窗的主臥與封閉廚房隔間牆,將空間重新排列為工作室、客廳、餐廳L型開放格局,還原空間的尺度與明亮感,讓屋主與同學回家後能夠在工作室的大長桌上完成繪圖作品不受侷限。除了工作室之外,客廳也是3位同學交流互動最為頻繁的場域,選擇活動式傢具做擺設,讓屋主能隨興創造出自在的使用向度,沙發對著窗能靜享陽光綠意給予的自在舒心;但當沙發轉個向,在矮櫃擺放上投影機,畫面投影在白牆,客廳又能立刻變身家庭劇院。

        為了貼近屋主對日系無印居家簡約生活的想望,陳致豪以純白與木色系材質,加上水泥粉光天花,打造純淨質樸的空間表情,充沛日光映照,與合適的角落妝點綠植,空間自然散發清新日式美感。「日系無印居家展現的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將舒適、溫潤感自然而然地帶入生活當中。」陳致豪說,減少繁複設計,屋主喜歡的舒適簡約元素收斂、轉化,除了表現在材質運用,也落實在收納機能上,減少不必要的櫃體陳設,整個公領域空間落實俐落乾淨的立面表情,以合宜的比例設計整面收納櫃,讓屋主省下費時整理的功夫就能輕鬆完成書籍、模型與日常雜物的收納,而這樣無印生活感收納的清爽與簡約,又能巧妙地轉化為居家最具生活感的場景。

 

小型閱覽室工作區,工作與蒐藏一次滿足
           由於唸建築系的屋主與同學回家後仍會討論課業,陳致豪將空間中採光最佳的區域改為工作室,擺放大型長桌,方便他們在這裡一同繪圖、做模型與討論功課,搭配整面式收納櫃設計,滿足屋主擺放喜愛的書籍與模型蒐藏。

p.88.jpg

p.88-1.jpg

空心磚牆創造空間過度與視覺延伸
         將原有入口動線,改以花紋空心磚圍塑起來,營造進門後的一個過渡空間,作為水泥粉光地坪與室內的耐磨木地板的區隔;穿透的空心磚為空間確保空氣對流之餘,也拉出了視覺延伸感。.

p.89-1.jpg

卸除多餘隔間,開闊空間尺度
         卸除原本主臥隔間,改為開放式工作空間,納入大面採光,滿足屋主放大生活空間尺度與舒適感的需求,同時增加居住成員能互動交流的場域。

p.90.jpg

讓生活感來自展示型收納陳列
         收納是為了讓生活更輕鬆,並讓住家環境更舒適,陳致豪選用無印良品的組合層架與訂製矮櫃設計,讓收納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物品甚至可當作展示,方便使用之餘亦具備生活感。

p.90.jpg

p.90-1.jpg

p.90-2.jpg

p.91.jpg

選用活動式傢具,形塑空間自由可變性
        考量屋主目前的生活型態,以及未來可能變動的生活模式,排除了固定式櫃體擺設,選用活動式傢具,滿足使用需求外,亦能依需求隨時搬移,輕鬆為空間做調整。

p.92.jpg

p.93.jpg

俐落不鏽鋼檯面,方便輕鬆做清潔
         廚房系統櫃選用與白牆同色調,延續了空間的樸實氛圍,考量好清潔的要素,設計師搭配了俐落的不鏽鋼檯面,以及上層的烤漆鐵板層架,讓廚房空間線條更顯簡潔,簡化清潔難度。

p.92-1.jpg

Designer Data

三倆三設計.jpg
三倆三設計事務所
設計師/陳致豪
網址/
www.facebook.com/323interior

 

建材/超耐磨木地板、水泥粉光、不鏽鋼、木系活動傢具
格局/
3212

格局圖.jpg

 

文_高毓霠 資料暨圖片提供_三倆三設計事務所 攝影_Yuta Yamada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宅空間設計和商業空間設計最大的不同,就是住宅設計有特定的使用者而且天天生活其中。設計師不只要解決空間問題,展現空間的個性,還要透過空間設計去創造出居住者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既然是某個人的家,就應該有屬於居住者的氣味,以下精選《漂亮家居 NO.206 》讓房子成家的三大心法。

心法01 - 確認裝潢的目的與期待
         要讓房子成家,首先要確認裝潢的目的與期待。有的人花了畢生積蓄,好不容易才買了一間房子,一住最少就是10 年以上,甚至是一輩子,既然是自住而且是長時間居住,在裝修時就要以當下及未來生活所需為出發;但也有人買屋裝潢是為了投資出租或出售,裝修時著重在空間問題的解決及適當的裝飾;或是不只擁有一間房子,買屋裝修只為當作度假或是用來待客的會所,那裝修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生活機能性。裝潢的目的與期待不同,裝修的重點及花費自然也不一樣。
 

Note 1 解決空間問題最為先
  不管裝潢的目的是為了自住、出租、度假等用,空間問題的解決絕對是首要,尤其是用來自住的房子。因為空間問題大多與格局配置、動線規劃及建築結構⋯⋯等有關聯,特別是老房子,更有老化所衍生的漏水、壁癌等情況,而這些問題關係著生活品質也多屬硬體裝修,若沒有先將空間體質調整到最適當的,裝修的再漂亮都無法讓人有家的舒適感。

 

Note 2 實用≠有用
  很多人在面對居家空間設計常會提出「實用」的設計要求,但什麼是「實用」呢?是有真心有在使用呢?還是一直以來的認為有用但卻實際都用不到的錯誤想像或壞習慣呢?以多數人最重視的收納機能來說,總認為櫃子多東西才有地方收,硬是做滿了櫃子,連天花板、地板都不放過,但若沒有良好的收納習慣養成,再多的櫃子家裡還是一樣亂,更別說因做多櫃體,既佔空間又多花錢。

p.79.jpg
順應格局的特性,結合自己的生活,更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真正代表自己的家。
 

心法02 - 打破傳統配置觀念
         每個人的家都應該是有著自己的個性,但因為台灣建商在推案時多以銷售為考量,明明只能規劃3 房硬是擠了4 房,當然每個房間都不大,其中1 房還會小到無法成為臥房,只好變成開放式書房。而以容積率為主的空間配置設計,也讓很多建案的格局都很雷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住宅動線看起來都很像的原因之一。另外,傳統的格局配置觀念,像是廳大房小,客廳一定要佔最大面積,房間不能大過於廳;還有3 2 廳的格局配置,有利於日後轉手;對襯、成組的設計概念等想法,都讓空間設計受限,無法真正依居住者的需求及個性去實現其對家的想像,必需要打破才能讓創意發揮。
 

Note 1 不成組才有個性
         想要家有著自己的個性,不只要打破世俗的格局配置觀念,也要打破傳統美學的概念。古典美學講求對襯的安定性,所以在設計時,不只屋主在意,很多設計師也非常講究,但過於對襯反而無法展現創意不免顯得無趣。除此之外,成組的概念也常限縮了空間個性的表現。很多人在採購傢具容易被銷售人員影響,認為要成組能展現美感,沙發一定要321 組合,非得要搭配同系列的茶几,這樣採購的傢具,若再置入格局配置、材質使用相近的空間,還真無法辨識差異,要想讓房子變成自己的家,就要跳脫這樣的思考。

 

Note 2 依生活定空間大小
         受傳統格局配置觀念的影響,一般都會把家的中心及最大空間讓給客廳,其次才是餐廳、廚房、浴室、臥房等。若是空間使用坪數大,每個空間都能配置到一定的坪數也就還好,但若是坪數有限,就要回頭思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習慣,要把最大坪數讓給最常使用的空間。像有的家庭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也鮮少有客人來家裡,配置大客廳卻很少使用,就形成了浪費;同樣地,不常下廚都外食的生活習慣,若配置了大廚房,也會造成坪效的耗損。所以在裝潢之前,要先梳理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動線去決定空間的大小,像是喜歡下廚,家人也常一起吃飯,那大廚房加大餐廳,絕對比大客廳更為實用,也更能展現出屋主的個性。

p.81.jpg
依生活重心去規劃空間的大小,這樣才能讓空間充份為生活所用。

心法03 - 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空間問題及滿足居住者的需求及期待,並讓居住者可以藉由空間設計去實現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探索。要讓房子變成家,讓家能真正貼近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比去講求空間的Style更為重要。居家風格學,只是讓屋主可以更具體描繪出自己喜好的空間美學型態,方便與設計師進行溝通,不能完全成為設計的依歸,若是把焦點都放在風格的表象展現及設計,專注於風格的雕琢及細節,競相追求材質及工法,反而會框限了對設計及生活想像。所以不只屋主要思考,設計師更應該協助屋主,找到屬於這個空間的Lifestyle

Note 1 破除樣品屋的迷思
  台灣居住者對於空間的想像及認識,長期以來多來自於建商所建立的美學標準,也就是所謂的樣品屋美學,所以常會以樣品屋為樣板,加上對自身生活也較缺乏想像力,很容易把居家變成格式化。雖然數位時代的來臨,讓居住者可以透過網路接收到不同型態的居家空間,但因為對美學自信的不足,常會變成一窩蜂的追求特定的風格,反而較少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型態。要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首要就是要打破樣品屋的迷思。

Note 2 了解自己的習慣及個性
  就如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龔書章在《漂亮家居》200 期特刊採訪時所言的「居住者若不理解自己的個性,是很不容易把一個家做好的。」,所以,居住者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讓房子成為真正的家。喜歡烹飪愛呼朋引伴來家裡吃飯的人,一定要有個大廚房和餐廳;家人關係緊密常一起活動的家庭,那臥房就不用太大;反之,重視個人隱私的人,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而除了個性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設計,以時下流行的開放式廚房來說,很難完全解決油煙問題,若習慣三餐自己準備且愛熱火快炒,那就不適合,只能改變烹調方式,但為了設計得要強迫自己調整習慣已久的生活方式,是否住起來也不會開心呢?

p.82.jpg
家不是樣品屋,也不用追逐潮流,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屬於自己家的味道。

 

p.83.jpg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階段的變化,要對未來的生活有想像,才能打造可久居的家。

 

文_張麗寶 攝影_Yvonne  圖片提供_ALTS DESIGN OFFICE、三倆三設計事務所、Sergey Makhno Architects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書店閱讀和黑膠音樂裡,尋找途中的旅伴

        緊鄰即將啟用的台南市美術館的UIJ Hotel & Hostel,甫於今年2 月底低調亮相了。在人文氣息濃厚的台南古都裡,UIJ Hotel & Hostel 正地處於近年台南歷史文旅最活躍的中西區,從台南的天際線,到磚牆、花窗、磨石子的老建築語彙,以及閱讀與音樂為旅伴的初衷,鋪陳出自然無華未經修飾專屬台南的「老」韻味。

p.62-1.jpg

p.62-2.jpg
在房內可獨享黑膠唱盤與精選唱片,大面窗的採光,大地色的療癒配色,讓人放鬆在家一般的安心與自在。

    UIJ,取自「友愛街」3 個字音的英文字母,從街道名稱的簡單連結使人易於記住這名字。從地圖位置看上去,友愛街貫穿台南老城區中心,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出豐厚的生活軌跡,UIJ 以東是一條文史走廊,包括台南州廳、孔廟等古蹟,UIJ 以西則是老字號的繁華商圈,昔日更是舶來品大本營。

        友愛街旅館,是一座設計旅店與青年旅社的跨界混合旅館。在台南老屋欣力發展已久,近年台南民宿更是蓬勃發展,設計團隊當初考慮旅館定位時,也對此有過諸多討論,最終在「民宿居家感」、「飯店端的精緻度與安全控管」兩者之間取得最佳的詮釋。全館有87 間客房、110 個背包床位,共用的公共空間規劃有「粅粅書」BBBooks、你好沙龍Hello Salon、共享廚房Open Kitchen、恣意露臺TerraceUIJ Hotel & Hostel 企劃處協理陳慶育透露,「閱讀與音樂是我們想要融入旅館裡,甚至成為主題。」相較一般飯店普遍設置健身房、會議中心、小酒吧等私人屬性的公共設施,UIJ Hotel & Hostel 對公共空間的想像更貼近背包客的旅行意義,營造互動交流邂逅的場域氛圍。

p.63.jpg

 

老建築材料與老傢具,延續時間的記憶
    對於目前訪客所留下的工業風、復古風、混搭風各種印象,設計師倒是以「舒服風」的簡單陳述賦予了整體風格。在空間上,紅磚、磨石子、鐵件、銅條、壓花玻璃等,從公共空間進入客房,不僅連結老一輩人的生活記憶,並藉由建築材料純粹的質地,減少無謂的裝飾性裝潢。

p.64-1.jpg
在不隔間的公共空間裡,你好沙龍Hello Salon的構想正是與背包客交換文化想法的開放互動有所契合,抱枕、小手書也營造適合親子的場域。
 

        深入旅館各樓層、各空間,輕易就能發現在軟件的搭配上,風格皆帶點時間感,陳慶育表示,「與一般新飯店的『新』思維不同,我們希望旅館富有時間感,與台南這座老城市的內在相呼應。」於是,舊柚木的桌子、老的沙發椅、櫥櫃、燈具、還有在大廳裡的鉚釘、鉛版、黑鐵構築的船的骨架等等,帶點復古,歷久彌新,無論刮痕、手痕或褪色,仍在產生時間的記憶,延續下去,綜觀旅館的骨董傢具占9 成以上,為數相當可觀。

p.64-2.jpg

 

          另外,扣合台南在地元素,鋪陳在旅館細節的精緻度上,例如從台南食物偏甜的飲食文化而衍生的「粅粅書」書店(註:台語「甜粅粅」形容非常甜);客房使用的是台南在地老字號品牌德泰床墊,背包客房則是熟悉的合成帆布行訂製的捲簾,陳慶育強調,在氛圍的舒服感受為前提之下,適度的選擇關於台南的連結,非特定傳達某樣單品價值,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p.65-1.jpg

p.65-2.jpg
粅粅書BBBooks是間24小時不打烊的飲食文化選書店,對旅館而言,既能夠與在地人交流,旅人也可以尋找旅伴概念的公共空間。

 

p.66-1.jpg
在房內可獨享黑膠唱盤與精選唱片,大面窗的採光,大地色的療癒配色,讓人放鬆在家一般的安心與自在。

p.66-2.jpg
有一大床與雙單床2種選擇,清水磚砌成的紅磚牆、壓花玻璃的衛浴隔間、進口的比利時木地板,摒除木作裝飾性裝潢,正是設計師所想要的,沒有那麼明亮的色彩,沒有那麼搶眼突出的設計,住進來很溫暖。

 

p.66-3.jpg

p.66-4.jpg
背包客房人數相當彈性,有4人、6人、12人、20人多種選擇,帆布捲簾、密碼鎖置物櫃、閱讀燈、插座、淋浴間等機能也一應俱全。

 

p.67-1.jpg

p.67-2.jpg
位在旅館3樓的Terrace露台,日夜風情有別,白天帶著些許南國風的慵懶度假感,夜晚則在點燈時帶來lounge情調。

 

p.67-3.jpg
Hostel需求打造的共享廚房Open Kitchen,早餐區流理台宛如家的氛圍,到旅館附近的友愛市場採買新鮮什蔬食材,回到共享廚房一起切磋廚藝,或者隨時來一杯手沖咖啡,也能恣意享受美好的時光。

 

p.67-4.jpg
每個樓層的梯廳都佈置了情境牆,交由藝術家創作的黃銅材質書牆裝置藝術,被視為網紅必拍照角落。

 

Project Data
個案名:友愛街旅館UIJ Hotel & Hostel
地點:台南
坪數:樓地板
2,400
主要建材:清水模漆、磨石子、紅磚、鐵件裝飾、黃銅
設計公司:紅桃大兆林設計
設計者:林宜蓉

 

Designer Data
紅桃大兆林設計參與多項商業空間設計,包含:好樣VVG聚落、VVG Bistro好樣餐廳、VVG Something好樣本事、VVG Thinking 華山好樣思維、VVG Action好樣情事、VVG BB+B好樣公寓、VVG Hideaway 好樣祕境、U.I.J Hotel & Hostel 台南友愛街旅館。

文、整理_陳婷芳 設計暨圖片資料提供_UIJ Hotel & Hostel 版型_cony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僅是一位建築師,更身兼城市規劃師與教師的多重身分,已年邁90 歲、來自印度的Balkrishna Doshi,拿下2018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殊榮。60 多年的建築職涯中,完成超過百項的建築作品,除了功能面的需求,將自身對印度文化的體會與生活方式,及其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融於建築裡,蘊含詩意與哲學的內在力量,激起人類內在的情感,使之產生共鳴。

p.40.jpg

「我把建築定義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它是你居住和享受生活的地方。」當印度梵音緩緩響起,穿著一身樸實、眼神流露出智慧的長者,推開門扉,遊走在建築空間裡,彷彿帶我們感受一個個充滿能量的生命體,這個身影正是榮獲2018 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印度建築大師Balkrishna Doshi

 

p.41.jpg

天賦使然,濃厚的人文主義思維
         誕生於1927 年的印度浦那,Balkrishna Doshi 從小對藝術與空間比例展現了絕佳的理解能力;1947 年就讀孟買Sir J.J. 建築學院,這個印度最古老的書香殿堂成為Balkrishna Doshi 的建築啟蒙;爾後他更遠赴倫敦深造,還曾加入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更與20 世紀2 位建築大師Le Corbusier Louis Kahn 共事,在這段關鍵時期,替Balkrishna Doshi 奠定建築哲學的基石:跟LeCorbusier 合作期間,明白如何掌握氣候與科技,學習與自然共生,讓建築成為生命的延續;打造所有人都能使用的空間,則是Louis Kahn 所帶來的建築啟發。

         「每個材料都具有生命,所傳遞的關鍵信息,就是如何與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聯繫,從中創造、想像或演化出我們想要的生活。」在
Balkrishna Doshi 的建築旅程裡,可看見文化藝術色彩濃厚,且賦予人文主義的情壞與貢獻,這來自於印度在地生活、文化與情感的縮影,以及自身對生命的領會,捕捉記憶裡殘留的影像、聲音或是回憶,以及對大自然的深切敬畏,揉入建築設計裡,開創出風格獨具的建築視野;此外,對印度傳統建築的鑑賞力,透過預製件以及在地工藝相互結合,創造出具時代意義的建築大作,「我相信建築與生命一樣,不斷演變。在生活中,你會根據情況不斷改變與調整,做為一個建築的實踐者,關於生活與行為、人與土地,我都在不斷學習。」Balkrishna Doshi 如是說。

p.41-2.jpg

p.41-1.jpg
為了抵禦城市炎熱的氣候,設計這座半地下式的艾哈默德巴德洞穴畫廊,展示印度現代主義畫家馬克布勒‧菲達‧侯賽因的作品。

桑珈,極致的建築演繹之作
    1956 Balkrishna Doshi 創立建築團隊Vastushilpa(現更名為Vastushilpa Consultants),現今已是完成超過百個專案的建築事務所。在諸多完成的建築案例裡,包含城市綜合體、住宅項目、公共空間、畫廊和私人住宅,其中工作室桑珈(Sangath)為經典的代表性創作,可說是Balkrishna Doshi 建築理念裡最極致的演繹。
        從桑珈的建築裡,可欣賞印度文化的縮影,以及串連當代建築元素,例如沉入式拱頂以馬賽克磚鋪陳,藉此向現代建築致敬;同時也是一座不斷發展、讓人們學習新知的場域,至今已是文化傳承、藝術和研究探索的典範。整體建築設計上則以寺廟布局為靈感,讓散落的建築體最終都導向單一核心建築,彷彿佛塔式的設計;建築結構有一半伸入地底下,並以混凝土為材質,內在空間營造出豐富與多樣性;為了體現人與自然的連結,透過大量的綠色植批佈滿整個環境,從山巒起伏的圓拱造型、階梯式圓形劇場、洞穴、梯田般的露台以及東方的流水意象,皆充滿自然融入建築空間的生命力。

p.42.jpg

p.42-1.jpg

p.42-2.jpg
桑珈融合現代建築思維以及印度的傳統文化。

建築,國家與人民最安心的居所
         「我應該宣誓並履行畢生銘記:為最基層民眾提供適當的住所。」除了傑出的建築作品,Balkrishna Doshi更希望透過高品質的建築體,為國家及人民有所奉獻,從1950 年代開始承接經濟住房開發專案中可窺見其精神,這也正是普立茲克獎評審團所肯定與讚許,表彰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樹立的典範。

p.43.jpg
印度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宅,聚集三種不同收入的住戶,展現資源共享與混合的概念。

Balkrishna Doshi 對基層民眾許下的誓言,1989年在印度中西部印多爾市落成的阿冉亞經濟住房專案(Aranya Low-cost Housing)中得到最完整的兌現,替超過80,000 位中產階級和低收入戶提供住所,整體規模以獨特的分叉狀為建築結構,鋪設室內步道來串連整體社區,創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展現Balkrishna Doshi對城市運作的重要性與在地人們生活方式的體會,此案更榮獲1993 1995 年度的阿卡汗建築獎。

p.43-1.jpg

p.43-2.jpg
阿冉亞經濟住房專案,以磚塊創造整體的生活空間,每個家庭還可依據需求進行擴建。

在多年的建築生涯裡,Balkrishna Doshi 完成的不只是建築體本身,更以謙遜、以人為本的態度,將自身對文化、生活的領悟,揉合氣候、技術、工藝等元素,以及國家和自己所服務社區的承諾與奉獻,徹底實踐建築藝術之境界。

 

建築事務所簡介
1956年,Balkrishna Doshi創立了事務所Vastushilpa(現更名為Vastushilpa Consultants),最終發展成5名合夥人與60名員工的規模。深受20世紀大師Le CorbusierLouis Kahn的建築啟發,其中以桑珈工作室(Sangath)為經典代表,最能呈現東西方文化與古今建築工法相融的佳作。

榮獲獎項
1976年      印度政府授予的蓮花士勳章
19931995 阿迦汗建築獎
1998年     法國建築學會金獎
1998年     印度建築師協會金獎
2000      印度總理國家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
2007      法蘭西建築研究院頒發的全球可持續建築終身成就獎
2011      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軍官勳位

文、整理_林琬真 資料暨圖片提供_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VSF 版型_cony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34-1.jpg

設計上海五周年慶典圓滿落幕。2018 3 14 日開幕、為期4 天的「設計上海2018」於3 17 日順利閉幕。
展覽期間超過67,000 名專業人士、媒體及觀眾共襄盛舉,觀展人數再創歷史新高。萬眾期待的亞洲頂級設計盛會,彙集當代設計、精典設計、限量設計、廚衛設計和辦公設計5 大設計展區,展現全球設計的最高水準。超過400 家來自30 個國家和地區的品牌、設計藝廊,在5 大展區中盛大亮相,並推出1000 多件最新設計作品,為慶祝「設計上海」五周年,在為期4 天的展會期間,精彩呈現了50 場高端國際設計論壇、4 個設計趨勢發表、20 件重量級互動裝置與眾多設計活動,全面展現了國際及大陸設計新趨勢。

P.34-2.jpg

P.34-3.jpg

P.34-4.jpg

而大量令人矚目的品牌與設計師在「設計上海 2018」首次參展,包括知名英國設計師Kelly HoppenStefano Giovannoni 創立的新生代義大利品牌Qeeboo、為法拉利設計而揚名的設計師Paolo Pininfarina、捷克著名奢華水晶品牌Preciosa、以及MisuraEmmeMedea Lifestyle1905Studio Italia DesignFermobSans SouciThe Rug Company Jacob DelafonCRISTINAVillariMartinelli LuceBaxterFreifrau & Janua 等。

除了展覽外,設計論壇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頭戲。主辦單位共邀請了50 位國際設計創意界翹楚,以「設計遠見者,設計前瞻性,設計之未來」為主題帶來了一系列精彩分享。此次演講嘉賓包括享譽全球的設計工作室 Yabu Pushelberg,炙手可熱的巴西設計師 Humberto Campana、英國明星設計師Kelly Hoppen、日本設計大師深澤直人,備受設計界關注的荷蘭工業設計師 Tord BoontjeYANG DESIGN 等在內的50 位國際及中國演講嘉賓。幾乎每一場都座無虛席,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論點和豐富多元的視角。「設計上海2019」將於2019 3 6 9日在上海展覽中心再次舉辦。文、整理_Joyce 資料暨片提供_設計上海

P.34-5.jpg

P.34-6.jpg

P.34-7.jpg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30-1.jpg

自由空間、自由心靈。

台灣從2000 年開始,便開始參加兩年一度的國際建築界盛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今年的第10 次展覽,將以在宜蘭深耕超過20 年的建築團隊黃聲遠及「田中央工作群」代表參展,並由「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王俊雄擔任策展人、「嶼山工房」創辦人林聖峰擔任展場設計。另外,紀錄片導演江國梁多年來拍攝田中央的側拍影片也會在展覽中輪播。今年雙年展的主題概「Freespace(自由空間)」,與田中央一直以來的理念不謀而合,就如同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黃聲遠所言:「台灣是一個辛苦又美麗的地方⋯⋯而我們仍然可以有自由的心靈。」只要心靈自由了,不管我們身處的環境、氣候、歷史背景等,都影響不了想生存在「自由空間」的心。而建築可以成為心靈上的媒介,在建築空間裡,所得到的自然饋贈也能形成自由的一環。
對於本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為題,切實地將田中央團隊成員於宜蘭實際生活,以及與在地環境、山海水土連結而生的生活場所營造,與
Freespace 做出了回應。

 

p.30-2.jpg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一比一試組裝發表記者會,於上個月圓滿落幕,現場貴賓有國美館蕭宗煌館長(右6)、陳昭榮副館長(右2),與(左5起)吳思瑤立委、林智堅市長、王俊雄教授、黃聲遠建築師等人,一同共襄盛舉,期待在威尼斯的展出。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面.jpg 
    圖片來源_
《漂亮家居》雜誌 no.206 封面  (由此購買)

算算日子進入空間設計領域也快滿17年了,《漂亮家居》一創刊就定位面對大眾市場,尤其是住宅空間的設計,近年來更把觸角伸向專業,並擴及商業空間、建築設計。因長期扮演著消費者及專業設計師、廠商溝通的角色,對台灣空間設計的發展及觀察自然也較為深入。

    曾有機會聽聞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龔書章演講談及居家設計的進程,便對照了自己對台灣室內設計的觀察,得出台灣居家設計的五進程:第一進程是在台灣經濟起飛時,當時是以歐美為美學的標竿,所以羅馬柱、水晶燈、線板等是裝潢必要的元素,客人來家裡作客,屋主最期待聽到的讚美就是「你家好氣派,像皇宮一樣!」;到了第二進程台灣經濟快速成長,房地產大量開發,帶入了樣品屋文化,樣品屋成為台灣民眾居家美學的依歸,認為家要像樣品屋才是經過設計的房子,「你家好漂亮喔,像樣品屋一樣!」就是對搬新家的屋主最大的肯定,於是套裝式的設計,大量被複製,你家和我家並沒有太大差異;經濟的富裕讓台灣居家設計走入第三進程,出國旅遊及求學的機會變多了,異國風情成為許多人在裝修新家時的美學新標的,聽到「你家好有風格喔,好像住在國外一樣!」的讚美,不只屋主高興,也表示對室內設計師美學專業的認同,只是空間型式雖然到位,卻不一定能與生活方式連結;

    當中產階級成為台灣社會的中堅,台灣的居家美學進入了第四進程,不只講求空間的型式,屋主對於施工細節的講究,也讓設計師更鑽研於工法及材質,「你家好有質感喔,是得獎作品吔!」是對屋主和設計師最好的恭維,但也因為過於雕琢於工法與材質,而犧牲了日常生活的舒適;隨著成長於台灣經濟富裕及數位時代的新世代成家,台灣的家設計正踏入了第五進程,這群新世代屋主有著自己的美學自信,「你家好有個性喔,一看就知道是你的家!」對他們而言,個性化的居家空間才是他們所期待的。

    目前台灣居家設計正居於第三五進程間,不少屋主和設計師仍執著於第三進程對於風格的追求,但更多停留在第四進程對於得獎的追求。在過去,設計師參加比賽多是為了驗證自己設計的能力是否得到專業的肯定,加上多數屋主對於獎項較無感,設計師所設計的空間有沒有得獎,並不是他們選擇的選項,所以參加設計比賽並未成風氣。但近年來在社群工具的推波助瀾下,參賽成為設計師們彼此較勁的舞台,不只既有的國內外設計大賽,近年來空間設計比賽更是遍地開花,竟也引起一般民眾的注意,開始有屋主關心自己所找的設計師是否有得獎。對於獎項的過度追逐,反而讓台灣的居家設計更走向均質化,設計師停留在工法材質的雕琢,忘了居住的本質,也忘了居家設計是要幫居住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氣味。

    去年底收到與信義學堂合作2018 年初居住空間系列講座的訊息,就一直思考要提供聽眾什麼樣的住宅設計新概念,於是便以「你裝潢的是家,不是哪位設計師的作品」為題進行了演講,獲得了不少聽眾的回響,但很多聽眾也反映不知該如何讓房子成家,本期便以此為題製作了封面故事「住的是家,不是設計師的作品:Lifestyle 的家設計」,不只傳授了讓房子成家的裝修心法,歸納了裝修居家空間該有的15 個法則;同時也搜尋了台灣、大陸、日本及烏克蘭等國內外案例,探討設計者如何透過設計改善空間問題,同時又能保有屋主自己的渴望與主張,希望幫助設計師及屋主找回家設計的初衷。

 

                                                                      總編輯                      

                                                                                                                        sign.jpg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