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將近,許多人都想趁著一年的新開始
為自己設立新目標、為工作轉換新跑道
甚至開始想著:是否再工作幾年就可以退休了呢?
在日本心理學者渋谷昌三出版的新書《50+ 開始過愉快生活的心理學》裡寫到,
驅使人採取行動的動機分兩種,那就是「內在的動機」、「外在的動機」。
所謂外在的動機指的是「為了家族」、「為了金錢」、「為了公司」、「為了獲得地位」等為了得到外來報酬的動機;
相對地,內在的動機則是以自己感動有趣、快樂而轉化為原動力的動機。
當然,如「為了孩子而努力賺錢」這種想法不光是為了人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內在的感受。但當子女長大獨立後,這項動機就再也不成立;
即使是「為了公司發展」而替公司做牛做馬,但當你退休後這項動機也自動消失,你再也不會為了公司發展而行動。
如果靠著外在的動機活下去,當這項外在動機消失時,心裡會浮現「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拚死拚活拚到現在呢?」這種疑問,心靈會變得空洞。
也就是說,外在動機有其界限,又或者是會走上死胡同也不一定。
同時藉由外在的動機而活的人們,當他們卡住無法脫困時,他們較容易將責任推給他人。
「我明明是為了小孩而犧牲自己的人生」
「搞了半天,公司根本沒給我應得的報酬」
這聽起來就是百分之百感到受了背叛、充滿恨意的味道。
反過來說,既然是當你失去些什麼而感到憤恨,那麼這項動機本來並非出自於自己的內心,或許應該算是外來的動機。
另一方面,如果行動原理是出自於內在的動機,則沒有所謂屆齡退休這回事。高齡人士若想要得到更多成就與生存意義的話,內在的動機就比外在的動機來得重要。
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即使小孩自立了、而你退休了之後自己也會想要持續做下去的?有沒有什麼喜悅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純粹來自於自己心中的?
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當你不再能藉著每天的工作與養兒育女來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時候,就得直接面對人生最大的命題了。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拿張紙做個筆記吧!
不論是想轉換職場跑道還是退休,都可以趁著年節假期,沉澱自己心靈,好好想想關於自己對於人生「內在的動機」。
想擁有更好的退休生活,就看《 50+ 開始過愉快生活的心理學:78個老前生活態度,讓身心圓滿的人生智慧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