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穿過義大利設計師Sit Down Please 設計的時裝?

一味追隨西方品牌是華人世界的迷思,

華人不相信亞洲品牌,較在意口碑

人們只相信品牌能彰顯的經濟實力,卻不在意品牌代表的精神與品味風範,有種雖看不懂情懷但只要看得出是來自哪兒的月亮即可的謬思。

老實說做品牌對華人來說太困難了。因為華人壓根就不相信華人的品牌價值!更準確地來說,華人相信的不是品牌本身,而是迷戀品牌地域性產生的形象觀感。不可否認華人的世界一直都

有著崇洋媚外的心態存在,例如一票沒有任何教育專業背景的老外司機,甚至在自己家鄉是街邊嬉皮或遊民,便因為這樣的心態而可以堂而皇之到台灣教授英文。這絕對不是歧視計程車司機的意思,而是他們根本沒有受過教育方面的訓練或相關經驗,但只因為是外國人在亞洲便會是專業的品牌,說真的他們的發音不標準恐怕大多數人還聽不出來呢!這樣的情形在餐飲業或是其他領域比比皆是。也因為華人和西方人看待專業的角度完全天差地別,這也就是華人品牌之所以少有成功案例的問題所在。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自始至終都沒有品牌的概念,有的只是口碑行銷的模式。例如家庭常備良藥面速力達母,他的名字一直能被廣泛地記得。大家覺得它好用是因為口耳相傳,而不是因為認同曼秀雷敦這個品牌。就像是從小吃到大的那家巷口麵線很好吃,是認定食物烹調得好、口味很道地,但你不會在意這家麵線有什麼品牌精神還是什麼開店宗旨,更不會在意它的背後是否又有個和婆婆爺爺有關的品牌故事,可以讓他用來故事行銷。但矛盾的是,在華人世界卻也普遍存在一種品牌缺乏恐懼症,因此在毫無文化及想法的情況下,只好硬生生掰出一些所謂「品牌故事」(這與前文提及的設計公司命名邏輯情況一致),有時實在令人搖頭,最好是每個人都跟自己的奶奶婆婆這麼熟,有如此多啟發式的淵源!華人品牌在普遍深度不足且草率的情況下,消費大宗又僅是因為口碑而消費,沒有所謂品牌忠誠度的問題。再則,一般人總認為品牌就是個美美的CI,開箱要花半小時的過度包裝,或是設計感十足的網站,往往忽略了品牌所應有的內涵和價值,這樣的消費慣性及態勢,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談何容易呢?

價錢不等於價值,品味是合適自我定位的彰顯

走在台北東區或上海淮海路,通常可以發現約莫有泰半的路人都拿著名牌包,其中不乏幫傭的瑪莉亞。可是在米蘭運河區或巴黎塞納河畔,甚至紐約第五大道,鮮少看到路人手提著醒目的LV 大字或柏金包,但大多數人的穿搭都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網路上才會有那麼多﹁法國女人教妳如何優雅穿搭﹂的文章,巴黎拉法葉百貨裡在CHANEL 門口大排長龍的也才都是亞洲人。但仔細觀察,適合法國女人穿就適合亞洲女人穿嗎?拎了CHANEL 2.55 包,氣質就真的比較優雅嗎?這恐怕只是一個在找尋自我認同的假象而已。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知道所謂的精品其實是由繁瑣的工藝堆疊出價格的,對於一般人來說未必有相應的價值,但對於品味人士甚或名人富豪們來說,他們買名牌買的是品牌精神、品味的象徵、或是族類認同的引導,而非需要藉由品牌做為符碼襯托自己的身價。他們不需透過名牌來凸顯自己的品味身價,而是當他們希望把自己包裝成某品牌的形象時,就會去購買那些品牌,讓兩者之間產生合理的連結。一切都是自知的主動狀態,而不是盲目地跟隨潮流,或是排隊去搶一個和自己的生活風格或狀態根本不搭嘎的限量名牌包。

另一個由品牌而起的現象是,華人很容易覺得貴的或看不懂的就是高級的、就是有想法的,總是容易以價錢去衡量品味,但事實上價格和價值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品牌如何找到對的定位去宣揚才會是關鍵問題。就像如果沒有瑪麗蓮夢露說了一句:「我在睡覺時什麼都不穿,除了NO.5」,我想CHANEL的形象也不容易被型塑得如此清晰。不可否認亞洲和西方國家之間,存在著對於品牌文化的認知歧異,華人願意花錢去支持歐洲的新銳設計師,可是面對自己國家的設計認同感總是很低,這不盡然代表著華人的設計還不夠到位,反而也有可能是大眾的品味還不夠格,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當從業人員的專業和社會大眾的美感,都相互拉抬提升時,才是談如何成立一個成功華人品牌的成熟時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11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設計人的江湖智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漂亮家居 的頭像
    漂亮家居

    漂亮家居 MY HOME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