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碗盤發展歷史其實並不長,研究的人也甚少,若能仔細玩味台灣食器進程,的確可以讀完整個台灣經濟發展史。此期我們專訪—在台灣堪稱唯一完整了解並蒐集眾多台灣食器的「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簡楊同,透過其介紹,將台灣碗盤不論在顏色、技術與圖騰上的演進,讓人著實看見每個年代的生活文化。

 

210-1.jpg  

 

走進台灣碗盤博物館,眼前是深色且有濃郁紋路的木製展示櫃,櫃上那些陳舊的碗盤,因為它的斑駁而更能感受到老食器的好味道。談起台灣食器的發展與演進,台灣碗盤博物館館簡楊同開始與我們談起了一段很有趣且感人的故事。

 

210.jpg

 

400年前大航海時代,貿易瓷影響台灣食器

「台灣食器在6,000年前的史前時代就已經被發現,但當時史前人類只使用陶片來製作成食器,還不懂得如何燒窯。」而到了鄭成功時期的大航海時代,引進了許多貿易瓷,主要產地為大陸漳州窯與德化窯等,由於這些來自大陸的食器,不論從燒製或是圖案等都足具當地特色,因此 也影響了台灣食器的發展。

 

日治時期為技術最大演進

然而,對台灣燒窯的技術來看,日治時代是最大的轉變,當時日本政府將燒窯視為一個很重要的工業,除了給予補助金讓台灣民眾學習燒窯技術外,在技術上也引進了德國的四角窯,這項 技術的帶領,對台灣燒窯技術上來說是很大的演進,當然,此階段的食器,也夾帶著許多日本風格,不論從紋飾或花樣上都帶有日式風格。館長簡楊同說,日治時代的富有人家,使用的幾乎是日本進口細緻的碗盤,而台灣老百姓只能使用當地人燒的食器,其中產陶土的台北北投燒是最具盛名的。

 

210-2.jpg  

 

食器彩繪描繪出台灣當時生活型態

如果談起台灣食器的特色,簡楊同說,台灣的燒窯歷史並不久遠,且土質與其他國家比相對不夠好,因此,「彩繪」成為台灣食器一個很重要的特色。簡楊同繼續說,台灣食器的彩繪圖案,足以顯示出當地人民生活的特色。他指出,在民國 50年代,新北鶯歌曾流行以金光閃閃的閃光釉為裝飾,這種閃光釉可以讓食器閃亮,象徵著當時社會大眾期待的「捧金飯碗」意象,只可惜由於這個閃光釉很容易褪色,因此流行的時間很短暫,卻非常具代表性。而在老百姓較為困苦的年代,碗盤上的圖案也象徵著他們對於生活的期待,像是大魚大蝦、福祿壽、竹風椰影等,都當代的吉利象徵。透過碗盤除了能找到時代線索之外,某些特殊職業也能從碗盤當中看出,從碗盤上的店號、姓氏、形狀、上釉技巧等,皆能抽絲剝繭地找到被忽略已久的台灣故事。

 

210-4.jpg  

超過40 年的碗盤食器,每一只碗都有一個故事,從每一只碗的圖騰紋飾,以及多彩多姿的上釉,都看可以看出台灣的豐富社會文化。

 

210-3.jpg  
龍蝦圖騰,是富足代表。「沒魚蝦也好」,在台灣至今,龍蝦上菜都給予人一種富足的象徵,因此台灣早期的60 年代,很常看見碗盤底出現一隻大龍蝦,同時也是老百姓對於生活的期待。

 


文_蔡銘江 攝影_Reab

 

 

更多精采完整內容請見《漂亮家居162期》

漂居162-cover.jpg

誠品

博客來

金石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