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空間設計和商業空間設計最大的不同,就是住宅設計有特定的使用者而且天天生活其中。設計師不只要解決空間問題,展現空間的個性,還要透過空間設計去創造出居住者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既然是某個人的家,就應該有屬於居住者的氣味,以下精選《漂亮家居 NO.206 》讓房子成家的三大心法。

心法01 - 確認裝潢的目的與期待
         要讓房子成家,首先要確認裝潢的目的與期待。有的人花了畢生積蓄,好不容易才買了一間房子,一住最少就是10 年以上,甚至是一輩子,既然是自住而且是長時間居住,在裝修時就要以當下及未來生活所需為出發;但也有人買屋裝潢是為了投資出租或出售,裝修時著重在空間問題的解決及適當的裝飾;或是不只擁有一間房子,買屋裝修只為當作度假或是用來待客的會所,那裝修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生活機能性。裝潢的目的與期待不同,裝修的重點及花費自然也不一樣。
 

Note 1 解決空間問題最為先
  不管裝潢的目的是為了自住、出租、度假等用,空間問題的解決絕對是首要,尤其是用來自住的房子。因為空間問題大多與格局配置、動線規劃及建築結構⋯⋯等有關聯,特別是老房子,更有老化所衍生的漏水、壁癌等情況,而這些問題關係著生活品質也多屬硬體裝修,若沒有先將空間體質調整到最適當的,裝修的再漂亮都無法讓人有家的舒適感。

 

Note 2 實用≠有用
  很多人在面對居家空間設計常會提出「實用」的設計要求,但什麼是「實用」呢?是有真心有在使用呢?還是一直以來的認為有用但卻實際都用不到的錯誤想像或壞習慣呢?以多數人最重視的收納機能來說,總認為櫃子多東西才有地方收,硬是做滿了櫃子,連天花板、地板都不放過,但若沒有良好的收納習慣養成,再多的櫃子家裡還是一樣亂,更別說因做多櫃體,既佔空間又多花錢。

p.79.jpg
順應格局的特性,結合自己的生活,更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真正代表自己的家。
 

心法02 - 打破傳統配置觀念
         每個人的家都應該是有著自己的個性,但因為台灣建商在推案時多以銷售為考量,明明只能規劃3 房硬是擠了4 房,當然每個房間都不大,其中1 房還會小到無法成為臥房,只好變成開放式書房。而以容積率為主的空間配置設計,也讓很多建案的格局都很雷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住宅動線看起來都很像的原因之一。另外,傳統的格局配置觀念,像是廳大房小,客廳一定要佔最大面積,房間不能大過於廳;還有3 2 廳的格局配置,有利於日後轉手;對襯、成組的設計概念等想法,都讓空間設計受限,無法真正依居住者的需求及個性去實現其對家的想像,必需要打破才能讓創意發揮。
 

Note 1 不成組才有個性
         想要家有著自己的個性,不只要打破世俗的格局配置觀念,也要打破傳統美學的概念。古典美學講求對襯的安定性,所以在設計時,不只屋主在意,很多設計師也非常講究,但過於對襯反而無法展現創意不免顯得無趣。除此之外,成組的概念也常限縮了空間個性的表現。很多人在採購傢具容易被銷售人員影響,認為要成組能展現美感,沙發一定要321 組合,非得要搭配同系列的茶几,這樣採購的傢具,若再置入格局配置、材質使用相近的空間,還真無法辨識差異,要想讓房子變成自己的家,就要跳脫這樣的思考。

 

Note 2 依生活定空間大小
         受傳統格局配置觀念的影響,一般都會把家的中心及最大空間讓給客廳,其次才是餐廳、廚房、浴室、臥房等。若是空間使用坪數大,每個空間都能配置到一定的坪數也就還好,但若是坪數有限,就要回頭思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習慣,要把最大坪數讓給最常使用的空間。像有的家庭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也鮮少有客人來家裡,配置大客廳卻很少使用,就形成了浪費;同樣地,不常下廚都外食的生活習慣,若配置了大廚房,也會造成坪效的耗損。所以在裝潢之前,要先梳理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動線去決定空間的大小,像是喜歡下廚,家人也常一起吃飯,那大廚房加大餐廳,絕對比大客廳更為實用,也更能展現出屋主的個性。

p.81.jpg
依生活重心去規劃空間的大小,這樣才能讓空間充份為生活所用。

心法03 - 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空間問題及滿足居住者的需求及期待,並讓居住者可以藉由空間設計去實現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探索。要讓房子變成家,讓家能真正貼近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比去講求空間的Style更為重要。居家風格學,只是讓屋主可以更具體描繪出自己喜好的空間美學型態,方便與設計師進行溝通,不能完全成為設計的依歸,若是把焦點都放在風格的表象展現及設計,專注於風格的雕琢及細節,競相追求材質及工法,反而會框限了對設計及生活想像。所以不只屋主要思考,設計師更應該協助屋主,找到屬於這個空間的Lifestyle

Note 1 破除樣品屋的迷思
  台灣居住者對於空間的想像及認識,長期以來多來自於建商所建立的美學標準,也就是所謂的樣品屋美學,所以常會以樣品屋為樣板,加上對自身生活也較缺乏想像力,很容易把居家變成格式化。雖然數位時代的來臨,讓居住者可以透過網路接收到不同型態的居家空間,但因為對美學自信的不足,常會變成一窩蜂的追求特定的風格,反而較少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型態。要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style,首要就是要打破樣品屋的迷思。

Note 2 了解自己的習慣及個性
  就如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龔書章在《漂亮家居》200 期特刊採訪時所言的「居住者若不理解自己的個性,是很不容易把一個家做好的。」,所以,居住者一定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讓房子成為真正的家。喜歡烹飪愛呼朋引伴來家裡吃飯的人,一定要有個大廚房和餐廳;家人關係緊密常一起活動的家庭,那臥房就不用太大;反之,重視個人隱私的人,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而除了個性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設計,以時下流行的開放式廚房來說,很難完全解決油煙問題,若習慣三餐自己準備且愛熱火快炒,那就不適合,只能改變烹調方式,但為了設計得要強迫自己調整習慣已久的生活方式,是否住起來也不會開心呢?

p.82.jpg
家不是樣品屋,也不用追逐潮流,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屬於自己家的味道。

 

p.83.jpg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階段的變化,要對未來的生活有想像,才能打造可久居的家。

 

文_張麗寶 攝影_Yvonne  圖片提供_ALTS DESIGN OFFICE、三倆三設計事務所、Sergey Makhno Architects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漂亮家居 4月號/2018 第206期

封面.jpg

博客來購買

金石堂購買

arrow
arrow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