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用融入微型產業的活力─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 

「結合文化資產與文創聚落,再現臺北迪化街繁榮景象。」──世代文化創業群蕭詩璇

132.jpg  

臺北市大稻埕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只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因港口淤塞,城市發展東移才逐漸沒落。世代文化創業群發現,要再現榮景並非難事,但不是靠活化或再造,而是需要注入新活力,結合產業與文化資源,創造出新的產品服務及時代意義。

世代文化創業群蕭詩璇談到,世代文化創業群在剛開始,最主要是負責人周奕成和一群朋友自創台客藍陶藝品牌,辦公室就設置在臺北市大稻埕。身處於此,周奕成一直在思考,百年多來大稻埕其實不曾從臺北地標的舞台上真正退場,但該如何才能讓它再次活絡呢?由於大稻埕是臺北市少數百年老屋最多的地方,老屋新用並注入新活力,將產業與文化資源結合,也許有機會再次活絡整個街道。


132-1.jpg  

過去周奕成在報紙專欄上提到,微型創業是符合理想生活方式的經濟型態,也是未來經濟的一種趨勢。除了經營台客藍,他也在找尋適當機會進一步落實所提的微型創業。經過3年尋覓與等待,在2011年底終於承租下迪化街上臺灣首座西藥房屈臣氏大藥房,開創第一棟文化街屋小藝埕也開啟了他的街區營造。


133.jpg  

蕭詩璇說:承租街屋後重新規劃每個空間的可能用途,邀請志同道合的微創產業加入,以小藝埕為例,當時是以大稻埕上賣小藝這個概念來經營,所以裡頭包含了主題人文書店、咖啡館、布藝和設計工作室、小型展演劇場等。替過去略嫌陳舊與同質化的迪化街,製造了讓觀光客、在地人驚豔的小亮點。


133-1.jpg  

2011年底又向蘇姓家族承租了第二棟街屋,命名為民藝埕,由於此街屋採三進兩天井形式,於是將該店定調為訴求民藝、工藝,不僅開設陶一進、陶二進,同時也進行亞洲與臺灣本土品牌陶瓷工藝展售。後來世代文化創業群明確定義出街屋商場概念,開始多棟街屋的創業經營計劃,所以陸續又再發展出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等,傳統老街屋巧妙融入了微型產業的活力,揉合了復古又創新的時尚風格。


133-2.jpg  

此外,也看到他們以Coworking Space方式發出世代群招募創業團隊,世代育成粉絲頁就公布近期針對非營利組織做招募,以合作育成對社群、社區及社會效益為評估基準,只要計劃夠強通過條件,就有機會進駐聚藝堂合作空間,給予更多創業團隊不一樣的機會。

Space 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www.artyard.tw

cover165.jpg  

更多精采完整內容請見《漂亮家居165期》

博客來

金石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