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舉重若輕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給舉重若輕的讀者~~

 

感覺最重的,不是水泥,是人的大腦,尤其是電腦世代學生的大腦。上網、刷FB,培養的興趣、豢養的寵物,也都一樣,沒特色,就算這樣的人設計出來的生活,也必定如出一轍,很無趣的。

學生最不懂得面對空間時,下手要輕。數位化的時代,人容易躁急浮誇、凡事靠按讚、耐不住設計的折騰,最後,使自己失去追夢的實力,失去獨行的氣魄。所以,“舉重若輕”這書,正是為學生而準備的。讀這本書,不是只看到水泥的風情,更期望讀者能讀出作者自灌鑄中一步步蛻出空間的精神品質,讓自己也能變得更強。

書裡向大家展示的探索、案例,就是告訴大家:水泥可以灌得很靈,設計可以變得很活。創造空間之前,就是讓大腦起飛,更輕盈地面對這世界。

現代人常拿休息的時間去旅遊,我倒認為,旅行的奇趣,恰好是藏在休息裡的。的確,很多城市,很值得看,可是不值得跑去看。因為異地最美的本質,常常不是當下、現今的模樣,就算真去了,也到不了、看不到。

一個城市的風景,就是我的天馬行空。若沒有這種想像力,我以為,是不能夠做任何空間設計的。在建築裡,我一直是一條活的遊魂,多年的獨味、孤行,我敢說:沒有不好看的城市,只有不會看的人。

為此,我匯整了我的想像,配上灌鑄的模型,將空間藏在文字裡。憑書就可以逼真的呈現一個地方最生動的本質。書中的異地,很多我都沒去過,也不以為遺憾。沒去過更好,更值得用文字和水泥將它們據為己有,化為臥遊的花園。沒去過,照樣可以旅行它,並且可以用很「舉重若輕」的方法去旅行它。

回到建築這一生的追尋,我得說:建築不能教,卻能學。透過舉例、不斷舉例,舉出有趣的例,對下一世代,最是寬大的給予。異地,就是很認真對一些不見得有用的人事物產生好奇、並加意探索,能如此,便是有趣。

心隨自然,倘佯異地。

連浩延

4/22(六)19:00-21:00 商周學院

活動網址: https://goo.gl/cZN6e8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ghtness 輕 錨定 自由

輕,漂浮的象徵,一種清楚的關係。天使是, 嬰兒也是。分娩時刻, 胎兒得先扭曲自體, 迫擠產道, 以掙脫母體, 降臨於世。誕生,於此宣告了主客易位,作為個體與世界最初的錨定,也將是遺失得最徹底的記憶。因這遺忘,嬰兒得以輕盈,漸漸獨立,反客為主,準備日後迫使母體在演化的路上退位。而母體成功切割了懷孕時與胎兒的依存關係,雖巨石落地,卻重負難釋。撕裂換來的自由,伴隨更多分離的焦慮,繫著屢屢情思,和愛,念念不忘,一生迴響。

 

 

舉重若輕

明月如此沉重,卻虛懸半空,宇宙奧妙之處,盡在舉重若輕。

 

水泥,是現代化城市裡建築賴以寄形的肉身軀體,也是空間性感的所在。然而這副肉身的本來面目,卻總為五顏六色的漆料壁紙粉飾太平,人們天天行走坐臥於水泥圍塑的空間內外,對於它的美竟全然陌生。本書既以空間為主題,我想,這是與水泥袒裎相見的好機會。

水泥加水,加骨料,加了各式各樣的骨材,糙礪的礫石,圓滑的卵石,大的、小的、粗的、細的,黏著成形後變得極具重量(heaviness),而它的堅硬和穩固,在視覺上更具分量(massiveness)。若說輕重對立是空間最初的感受,那麼要如何拿捏輕重,掌握奧祕,才得跨越水泥沉重的材料真相和空間所欲達至輕盈狀態之間,那一道幽幽鴻溝?因此,水泥的第一課,在此先談舉重若輕的可能。

 

剔除粉飾 篤定所以輕鬆

五月天石頭邀我設計他的家。雖然座落於山坡上的房子完工才2 年,但已有多處明顯的滲漏,當務之急便是修造一層安全防水的內殼。在此共識下,整棟牆體開始了填縫灌注及粉光弭平,就連樓梯也刨除磁磚面,還原成粗獷的混凝土面貌,像一顆石頭被小心翼翼地挖空(hollowness),幾無多餘粉飾,對未來的生活想像也更明晰起來。我們很有默契地把重點放在一堵灌鑄的厚實水泥牆,牆上鏤空了大小不一的洞,放唱片、唱盤、喇叭,還嵌了一座燒柴的壁爐,即使山裡濕冷的冬天,家中空氣除了音樂,亦充滿了暖流。還有一間可烘焙麵包的廚房,和一張長的水泥餐桌,透過餐聚,錨定了家的中心。

 

 

水泥餐桌比正常高度少了約2 公分,原是擔心家人不習慣直接接觸裸露的水泥面, 而預留了可架上一片實木的厚度。不過,4 年過去了,水泥餐桌不僅原汁原味,還多了經年累月撫觸的溫潤。坐在空蕩挑高的客廳裡一顆灰色的懶骨頭上,四周散著小孩的玩具,聽著KingCrimson(深紅之王)的〈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視線時而穿越窗洞,凝止在櫻花樹、山巒或更遠的流雲。水泥的石頭裡藏著布的石頭,「石頭」既是灌鑄材料也是空間概念,更是全家人生活成長的遊戲場。

 

水泥做了,是不能更換、移動的;將水泥固定在地上的決定,需要真的篤定。

 

 

玻璃嵌映 光影輕巧穿石

這篤定,也曾落在稍早之前另一位吉他手怪獸的家,它是一個人創作寫歌,獨處冥思的住宅。全室腴厚的牆體皆由水泥灌鑄,預埋在內的構件與溝槽讓極薄的隔間玻璃能無痕地嵌入(incisiveness),輕重合一。同時,也因水泥地板上灌注的一層透明epoxy,倒映出屋體的深度,使室內光線產生了折射,戶外光線較亮時,室內玻璃變得像鏡子,甚至有些視角下,倒映之後連玻璃都消失了。疊映之際,虛凌駕了實,家中擺設的物件,懸掛的吉他,養的貓,亦多了一層「消失」的質地。

 

 

同以水泥為本體的住宅空間,石頭家呈現了剔除贅餘材料之後的輕,像空氣般充盈,讓人嬉遊其間卻渾然不察,彷彿只要伸手就能觸摸的「無所不在」;而怪獸家所展現出的輕,則來自於玻璃與水泥的精準銜接,看似無所細部,實則隱為一體的「感覺不到」。兩相對照,無所不在的輕,無重量卻篤實飽滿;而感覺不到的輕,非物質卻變化多端。大相逕庭,也大異其趣。

水泥雖重,但形塑的空間卻格外輕盈;它實,所以圍蔽的氣氛也更近靜謐。厚重的水泥,是為了逼出空間的輕盈,在輕、重既弔詭又並行的世界裡,水泥已從單純的材料, 昇華為芸芸眾生相characteristics)的藏身所在了。

 

石頭宅S t o n e h o u s e20 1 2

從外牆延伸到室內,水泥灌鑄的厚實牆體皆鏤刻出大大小小的「洞」,外則牽入光與樹影,內則兼具壁爐及收納,「洞」貫穿了住宅內外,景色就如音樂般自由流串至家中每個角落。

 

怪獸宅Mo n s t e r h o u s e2 0 1 1

看似厚重的水泥配上清透的材料,便能發揮出空間的輕巧。全室亦為了貓咪,添了些不著痕跡的設計,讓貓咪自由穿梭、遊走其間,如此,宅體的輕與貓咪的輕,是不是有點如出一轍了?

 

 

音舖2014

 

傳統樂器行,常難以一眼望盡,各式樂器或懸掛或堆疊,要仔細看清楚一把琴的長相全貌都成奢望。作為讓人接近音樂的場所,似乎該要留些餘地,騰出位置與心情,好與音樂交流。

音舖,是一間以吉他和鼓為主的樂器行,既要展現音樂方面的專業,又希望用咖啡拉近與鄰里居民之間的距離,怎麼做?關鍵在「分」與「隔」的拿捏。

這區巷弄內的公寓,一樓多抬高於路面數階,且設有地下室。這些現實條件經過轉化,便成了設計的脈絡:比一樓小的地下室,有如將一樓托起,出挑了櫥窗;外部平台留有一隅種植楓樹,雨遮則畫了弧度,給枝葉伸展,雨水落土;室內運用清玻璃的特性,讓咖啡吧檯區與樂器展示維持「貼近,卻互不干擾」的距離;水泥灌鑄牆面,留出孔穴作為陳列機能;並闢出試音間、維修室,挑琴試鼓時,能更精確了解需要的音色。

不過,終究身為一間樂器行,專業不能偏廢。以玻璃落地牆圍起的吉他展示區為恆溫設定,時時維持最佳狀態,金屬網提供陳列的最大彈性,展示間更可騰出一個即興的表演空間,舉辦小型演唱會或講座活動綽綽有餘。

音舖,亦成了一座水泥灌鑄的小型音樂社會。你可以精挑慢選,可以閉目休息,灰階的氛圍裡,一切都是迷人的細節。空間的自由,這個是一種。

 

 

一樓較路面抬高,由稍小的地下室托舉著,使櫥窗如向外出挑的「臉」,與行人視線相會;亦藉由新樓梯的開口,引光入內,互動交流。

 

<<更多請鎖定>>

誠品       訂購連結

  訂購

  訂購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故我予,終於靜止,也歸于永恆。~本身不斷下壓的水泥所覆滿,直至崩潰變形的臨界時,整座牆體才終於凝了形。

 stillness 止 凝結 靜寂

 止,是該停就停,一種流動的堅固。水泥灌入鑄模裡,凝結成形,便臨到了境界。這恰如其分的臨界點,截斷了時間之流, 從濃稠砂漿落至底層開始,激烈地堆擠沉陷;接續著灌入的砂漿,覆沒水泥,層層暈出渲染;新鮮的空氣也在攪拌中大量地挾入,嵌在厚重的混凝土裡,竄出了綿密孔洞。拆模時刻,水泥外冷內熱,造山運動般地逼出了幾條細小裂紋,最後,萬般騷動,化入靜寂。地殼裡,氧分子最多, 能這麼想,水泥表面色雜濃淡的氣泡,哪裡都是美。

 

安息角

山上看山、看塚、看墳,古人擠古人,熱鬧卻無聲。

觀察過沙漏嗎?當沙粒通過瓶頸,漸落成一座小丘,之後恁時間再長、落下沙子再多,小沙丘總保持著一定的陡勢,一粒沙來,無數沙來,都像薛西弗斯推上山旋又滾落的巨石,祇靜靜成為那角度的一隅。這積沙成塔的臨界角度,物理學家用了個很妙的字眼來稱它:「安息角」(angle of repose)。

無時間性的永恆

安息角純然是一種物性,影響角度大小的是組成粒子之間的摩擦力。桌前的沙漏如此,窗外的大山亦如此,一旦塵埃落定,就萬籟俱寂了。那份靜止,擬作「安息」(rest in peace)一詞,還真貼切。

一位業主偶然發現北投黑燈籠浴所, 沉澱多年,終於來訪委託,希望位在文山區的自宅亦能做成同等質地。但木柵並無硫磺地景,設計概念實難直接轉移。倒是,人在室內,舉目望去,盆地邊緣山巒成嶺,墳岡遍野密麻堆積,極難視而不見,死,彷若就近在窗前,如影隨形,卻無從經驗。

「在」與「不在」的生死對話

死」既無從經驗,能感知的,亦是人所駭怕的,正是因他人之死而生出的「亡」。亡者,往矣,一個逝去的生命, 一段因死而被抹去的生活,在時間的軌跡上縱不能一筆勾銷,但已明白地劃下句點,不再「在」了,祇因墓、塋、碑、塔這類外在物的存在,反讓人難認清「不在」的事實。於是,懂了古往,悟了今來,有了視死如生的思索,遂令空間開始相應窗外滿山墳塚的景觀,進而藉由牆體表面的細部灌鑄,展開了「在」與「不在」的生死對話。

這爿落於皮層之內,空間之外的「表相」,與黑燈籠同是採用混凝土的分層灌鑄,但控制變因不再是時間,「模」才是關鍵──此牆的鑄模是一組流沙的動態機制。工序上,俟底層水泥硬化後,中層鋪上層疊的沙礫,最後,由頂層灌入水泥沙漿。此刻,由無數安息角組成的沙模既限制了水泥的流竄,本身亦被不斷下壓的水泥所覆滿,直至崩潰變形的臨界時,整座牆體才終於凝了形。

水泥剖面留下坍塌陷落,像立體潑墨, 鏤空了一道匍匐凹凸的巨型裂縫(rupture)。

黑色的裂縫左右拉開,深淺不一,在510 公分的厚度中,勾勒出一座可供青蕨苔蘚棲身的小花園,也稍彌補了14 樓的窗臺因迎面強風而無法栽植綠物的缺憾。其形猙獰,似山鬼嬉戲,塑出了室內最幽微的空間;其色陰黯,卻蹊徑別開, 物化了一條劃過四周的斷線。最後,整個設計交會成一個「回」字,大口框小口, 既是機能集中後與外牆騰開一圈迴廊的室內平面,也是對映戶外延綿山稜所包圍的基地所在。

安息的多重意涵

曾經波瀾起伏的安息角,在層層灌鑄完成後,所有寄形皆化成虛空,不在了。凝視這「不在」,我想起「扁舟訣汝,死生西東。」王安石做官任滿,臨行之夜, 搖著小船到荒郊,走上夭折的小女兒墓前,告訴愛女,爸爸走了,不會再來了。這一別千古的詩畫,極為慟人,似斷線劃下,生死異域,幽冥永隔。

暮色降臨,遠處101 大樓自墳塚間渺渺升起,霎時,城市的繁華與寂涼都縮進這方窗。臺北小,沒有荒郊,沒有野外。死後一如生前般擁簇,捱成山邊一圈圈等高線,不做孤魂,亦不成野鬼,真不痛快。亡者終作土,若不封不樹,與平地齊,備顯對所依之山、所處之地的深情, 絕美。

設計檔案裡, 這住宅稱作Death House,在「安息角」的多重語意裡,體會了物故我予,終於靜止,也歸于永恆。

Death house 主人名字是永恆,巧嗎?

 

<<更多請鎖定>>

https://goo.gl/qa1Ty5

1/12(四) 13:00 唯一一場(網上見面,探討水泥的空間變化)

請鎖定漂亮家居好生活臉書,期待大家收看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天石頭家裡的2CM篤定和怪獸家水泥與輕重合一。

lightness 輕 錨定 自由

輕,漂浮的象徵,一種清楚的關係。天使是, 嬰兒也是。分娩時刻, 胎兒得先扭曲自體, 迫擠產道, 以掙脫母體, 降臨於世。誕生,於此宣告了主客易位,作為個體與世界最初的錨定,也將是遺失得最徹底的記憶。因這遺忘,嬰兒得以輕盈, 漸漸獨立,反客為主,準備日後迫使母體在演化的路上退位。而母體成功切割了懷孕時與胎兒的依存關係,雖巨石落地,卻重負難釋。撕裂換來的自由,伴隨更多分離的焦慮,繫著屢屢情思,和愛,念念不忘,一生迴響。

 

舉重若輕

明月如此沉重,卻虛懸半空,宇宙奧妙之處,盡在舉重若輕。

水泥,是現代化城市裡建築賴以寄形的肉身軀體,也是空間性感的所在。然而這副肉身的本來面目,卻總為五顏六色的漆料壁紙粉飾太平,人們天天行走坐臥於水泥圍塑的空間內外,對於它的美竟全然陌生。本書既以空間為主題,我想,這是與水泥袒裎相見的好機會。

水泥加水,加骨料,加了各式各樣的骨材,糙礪的礫石,圓滑的卵石,大的、小的、粗的、細的,黏著成形後變得極具重量(heaviness),而它的堅硬和穩固,在視覺上更具分量(massiveness)。若說輕重對立是空間最初的感受,那麼要如何拿捏輕重,掌握奧祕,才得跨越水泥沉重的材料真相和空間所欲達至輕盈狀態之間,那一道幽幽鴻溝?因此,水泥的第一課,在此先談舉重若輕的可能。

剔除粉飾 篤定所以輕鬆

五月天石頭邀我設計他的家。雖然座落於山坡上的房子完工才2年,但已有多處明顯的滲漏,當務之急便是修造一層安全防水的內殼。在此共識下,整棟牆體開始了填縫灌注及粉光弭平,就連樓梯也刨除磁磚面,還原成粗獷的混凝土面貌,像一顆石頭被小心翼翼地挖空(hollowness),幾無多餘粉飾,對未來的生活想像也更明晰起來。我們很有默契地把重點放在一堵灌鑄的厚實水泥牆,牆上鏤空了大小不一的洞,放唱片、唱盤、喇叭,還嵌了一座燒柴的壁爐,即使山裡濕冷的冬天,家中空氣除了音樂,亦充滿了暖流。還有一間可烘焙麵包的廚房,和一張長的水泥餐桌,透過餐聚,錨定了家的中

水泥餐桌比正常高度少了約2公分,原是擔心家人不習慣直接接觸裸露的水泥面,而預留了可架上一片實木的厚度。不過,4年過去了,水泥餐桌不僅原汁原味,還多了經年累月撫觸的溫潤。坐在空蕩挑高的客廳裡一顆灰色的懶骨頭上,四周散著小孩的玩具,聽著King Crimson(深紅之王) 的〈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視線時而穿越窗洞,凝止在櫻花樹、山巒或更遠的流雲。水泥的石頭裡藏著布的石頭,「石頭」既是灌鑄材料也是空間概念,更是全家人生活成長的遊戲場。

水泥做了,是不能更換、移動的;將水泥固定在地上的決定,需要真的篤定。

玻璃嵌映 光影輕巧穿石

這篤定,也曾落在稍早之前另一位吉他手怪獸的家,它是一個人創作寫歌,獨處冥思的住宅。全室腴厚的牆體皆由水泥灌鑄,預埋在內的構件與溝槽讓極薄的隔間玻璃能無痕地嵌入(incisiveness),輕重合一。同時,也因水泥地板上灌注的一層透明epoxy,倒映出屋體的深度,使室內光線產生了折射,戶外光線較亮時,室內玻璃變得像鏡子,甚至有些視角下,倒映之後連玻璃都消失了。疊映之際,虛凌駕了實,家中擺設的物件,懸掛的吉他, 養的貓,亦多了一層「消失」的質地。

      同以水泥為本體的住宅空間,石頭家呈現了剔除贅餘材料之後的輕,像空氣般充盈,讓人嬉遊其間卻渾然不察,彷彿只要伸手就能觸摸的「無所不在」;而怪獸家所展現出的輕,則來自於玻璃與水泥的精準銜接,看似無所細部,實則隱為一體的「感覺不到」。兩相對照,無所不在的輕,無重量卻篤實飽滿;而感覺不到的輕,非物質卻變化多端。大相逕庭,也大異其趣。

水泥雖重,但形塑的空間卻格外輕盈;它實,所以圍蔽的氣氛也更近靜謐。厚重的水泥,是為了逼出空間的輕盈, 在輕、重既弔詭又並行的世界裡,水泥已從單純的材料, 昇華為芸芸眾生相(characteristics)的藏身所在了。

更多內容請鎖定<<舉重若輕>>

博客來親筆簽名版~

http://ppt.cc/kcil2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loring 色 暈染 物象

番茄成熟時, 越變越紅, 這鮮豔的紅來自C40H56,就是吸收光的番茄紅素。樹蚺懷孕時,皮膚會吸熱變深,以孵育幼蛇, 這等變化,是由花紋複雜的綠斑塊感光而現。然而, 顏色不等於顏料, 想要表達「色」的漸變,不難想像,亦可透過其他物質的暈染來再現。此類的嘗試,已非純然仿色,而是一種抽象,一種薄如皮層的空間建構。物象,即是景物隨著四時更迭而變化的色貌。流觀量體、壁牆之色,在時間的推移中,靜默幻化,使人的情思,真能興發不同的感觸。

 

裸裎相見

裸牆為室,隱於大地,日久,牆染群怪。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在1654 年有幅寫實油畫,畫裡一位撩起衣裳的女子,將小腿肚浸在淺淺溪水中,周圍暗部烘托著肢體觸探大地的栩栩喜悅,卻也隱隱映出觀畫者意識底層一絲渴望包覆的赤裸(nakedness)。

溫度 私密的空間經驗

人自誕生,掙離子宮之後,終其一生都在覓尋這份窈窈冥冥的包庇感。冷天時,荒途中,尤令你本能地思念及一口舒服浸泡的熱泉,若一襲全面繾綣的溫暖漫天覆地而來,那該多好。

這種舒闔,總給我氤氳的洪荒感,也總使我想到北投。

北投自古便是巫霧瀰漫,裊裊煙濛源於地底濃濁沸泉湧出後的硫穴,亦是清朝郁永河《裨海紀遊》所形容「落粉銷危石,硫磺漬篆斑」的惡地。其白磺池水極近體溫,人徜徉其中,內外溫度一相通, 便不察覺溫泉的存在。時間感變得很慢, 彷若靜止,朦朧中,赤裸裸地被水泉包圍著,被溫度包圍著,也被硫氣包圍著,渺如遠古神話記憶的溯源。

多年前,我在此設計了一間洗溫泉的weekend house。地處山麓,一探頭,便可瞧見沿溪裡的礫石紛染上一層斑駁鏽蝕的蒼黃古色。當我弄懂了那是硫磺與岩石經年累月所生的化學變化時,就想:如果牆壁可以跟硫磺起作用,慢慢的變色,會有多美?也讓過往室內材料避之不及的「硫化」,在彰顯地質特性的思考下,轉化成與混凝土反應的設計變因。混凝土是由水、水泥與骨料調和而成,若能加添溪石所含的鐵質,發揮骨料的潛力以形塑空間「皮層」,來顯影大地深藏的磺氣,室內不就成了一個新的「戶外」?

於是,我試了渲染的灌鑄,也是第一次無所掩飾地讓水泥的肌理裸現,展開(unfolding)地質凝縮的光陰,成為詮釋溫泉的「色相」

硫化 大地的古老基因

為了灌出色相中飽和的紋理,開工前,我幾乎沉浸在化工原料裡,反覆實驗多組試體後,才漸掌握了黑與黃褐氧化鐵流變的濃度。也唯有寬窄比例抵定,工班遂能開始異色混凝土的現場攪拌,再依高度分日、分層灌鑄。室內薄灌的水泥較難流動,從第一層黑水泥倒入模板時便須敲勻,避免坑洞,卻也不能久敲,勻成涇渭分明的水平線。因此,得趁黑水泥仍濕潤時即一杓一杓倒入第二層的黃褐水泥,確保彼此透滲,再慢慢往上灌。一面牆體灌完了,模板洗淨沾染之色,方能接續下一面。

化石 凝住的時光肌理

層疊之際,凝結的時間仍是最大關鍵。室內灌鑄本就慢乾,恰逢冬日淒淒低溫,更教水泥有餘裕相互暈染,歷時兩週,終使牆體脫模後呈現如潑墨的痕跡。這並非手繪摹形的表面山水,而是凝鑄造化的時光模型,記錄時間因子催化地景和室內的邂逅。為此,老練的師傅們被迫接受這破天荒的遊戲規則:空間裡如果有一條線是平的就算失敗,因為它違反了要能夠彼此暈染的過程設定,表示你犯規了。

從頭至尾,只用了一種灌鑄工法, 室內便一體成形。幾無家具的洞穴空間, 既厚重也迷離, 細看下, 有一種特別。這特別, 來自介於內外之間(in between)的變化狀態,不全受於控制, 亦非隨意之作,錯綜著戶外與室內相互滲透的結果,界線恍惚,一切皆是「隱約」(approximateness)而已。隱約中, 不也敞開室內與大地的裸裎相見,交融建築內外的魂縈夢牽?

沐浴的磺氣加速了牆面硫化的色澤, 緩緩浮現時光流轉的肌理,包蔽著沐浴的人,杳冥之中,似浸身太初的洪荒大地, 又回歸母體的無限溫暖。牆色漸變,感官別開,像一顆藏在草山暗夜裡的「黑燈籠」。

 

更多內容請鎖定<<舉重若輕>>

博客來親筆簽名版~

http://ppt.cc/kcil2

文章標籤

漂亮家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